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观察临床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探讨正确操作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以万古霉素为药物对照,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半定量粘附实验、XTT、扫描电镜和RT-PCR分别检测1/2MIC浓度的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微观形态结构和atl E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隐丹参酮与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2μg/m L与4μg/m L;1μg/m L的隐丹参酮与2μg/m L的万古霉素均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atl E基因表达,且1μg/m L的隐丹参酮抑制作用明显强于2μg/m L的万古霉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1μg/m L的隐丹参酮作用下表皮葡萄球菌已不能形成生物膜结构,而2μg/m L的万古霉素作用下依然能够形成生物膜结构。结论:亚抑菌浓度下的隐丹参酮能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且抑制作用强于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构建SE生物膜模型,确定其黏附、聚集、成熟阶段时间点;通过半定量黏附实验、XTT法和扫描电镜检测不同浓度隐丹参酮作用下SE不同成熟阶段中生物膜基质量、膜内菌代谢活性和微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SE生物膜黏附、聚集和成熟时间点分别为6、24、48 h;对于黏附阶段生物膜,128μg/mL和32μg/mL的隐丹参酮均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隐丹参酮抑制作用128μg/mL优于3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均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对于聚集与成熟阶段生物膜,仅128μg/mL的隐丹参酮能明显减少其生物膜基质量和杀灭膜内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能破坏其微观形态结构,而32μg/mL的隐丹参酮则无明显抑制效果(P0.05)。结论隐丹参酮对SE生物膜不同成熟阶段均具有一定抑制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4.
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症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或社会功能。我院采用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承担着医疗器械用物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的工作,相对其他科室有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技术操作。供应室人员长期与致病源、锐器、化学消毒剂接触,在工作中常使用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中的噪声、潮湿等诸多不良因素都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造成威胁,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站立与低头姿势,会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颈椎病、腰椎病等职业病,因此,关注及降低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我科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6.
作为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调节机制中的关键基因,附属基因调节子(accessory gene regulator,agr)通过自身分泌的自诱导素(Auto-inducing Peptide,AIP)的作用被激活,从而调控各种因子的表达,使细菌表型发生变化。大量研究表明,agr在体内感染中的作用非常微妙,可下调多种细胞表面蛋白,上调毒力因子的表达,对病原菌的入侵、生物膜的形成和分离以及抗生素选择性耐药均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明确agr在生物膜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消除与生物材料相关的葡萄球菌生物膜感染问题。本文对目前文献中agr在葡萄球菌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氢丹参酮Ⅰ联合氨苄西林对生物膜阳性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epidermidis,MRSE)耐药基因mecA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mecA阳性MRSE临床菌株,体外建立生物膜模型,使用抑制生物膜最小的联合用药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药物组合、各单用药物以及阳性对照药物万古霉素进行干预,qRT-PCR检测mecA基因、ELISA检测青霉素结合蛋白2a(penicilin binding protein 2a,PBP2a)的表达。结果:2μg﹒mL~(-1)氨苄西林与2μg﹒mL~(-1)二氢丹参酮Ⅰ联用组抑制了SE21021菌株mecA、PBP2a的表达(P0.05),且联用组PBP2a低于氨苄西林组、万古霉素组(P0.05)。各组药物均促进了SE26508菌株mecA基因的表达(P0.05),但是联用组mecA基因的表达相对低于氨苄西林单用组、二氢丹参酮Ⅰ单用组、万古霉素组(P0.05);联用组能够抑制PBP2a的表达,但是效果不如氨苄西林单用组、二氢丹参酮Ⅰ单用组(P0.05)。联用组同时抑制了SE30291菌株mecA和PBP2a蛋白的表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氢丹参酮Ⅰ和氨苄西林联用可能对生物膜阳性MRSE具有抑制作用,但需要加大菌株数量进一步深入研究求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早期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黏附实验检测SE生物膜基质含量、XTT实验检测膜内菌代谢活性,以及qRT-PCR检测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来验证丹参酮单体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的药效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结果 2μg/ml的二氢丹参酮Ⅰ和2μg/ml的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具有协同抑制作用(FICI0.5);两药联用可明显抑制SE黏附(6h)、聚集阶段(24h)基质形成,影响生物膜内细菌代谢活性并杀死细菌,且联用组优于2μg/ml二氢丹参酮Ⅰ、2μg/ml氨苄西林单药组;联用组降低了黏附阶段SE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icaA、atlE、aap和stk的表达量,但并不能抑制聚集阶段上述基因的表达。结论二氢丹参酮Ⅰ和氨苄西林联用对SE生物膜形成早期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基质形成、细胞代谢活性以及生物膜形成关键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送检的中心静脉导管标本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送检的731例中心静脉导管标本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共38例,阳性率为5.3%,革兰阳性球菌占分离菌的26.3%,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占13.2%,且均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未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占分离菌的73.7%,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约占42.1%。鲍曼不动杆菌最敏感的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7.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且耐药严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规范操作,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0.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中毒性疾病,药物毒性强,临床表现多样,发病突然,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如不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救治,随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中毒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接触等,早期准确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是治愈康复的关键,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危重患者的治愈率[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