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癫痫患儿血清IL-2、TNF-α水平变化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例癫痫患儿及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IL-2及TNF-α水平。[结果]癫痫患儿血清IL-2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癫痫患儿IL-2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说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癫痫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干预对热性惊厥(FS )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4只14日龄新生SD幼鼠随机分为3组,即盐水对照组、FS模型组、长托宁干预组,根据处死时间再分为12 h、24 h及48 h亚组。采用低剂量海人藻酸与脂多糖腹腔内注射建立幼鼠FS模型,长托宁干预组在建模同时给予长托宁0.45 mg/kg ,观察比较各组幼鼠惊厥表现,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记录各组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变化,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并记录各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L PS联合低剂量K A诱导FS模型组与长托宁干预组幼鼠惊厥发作,建立FS幼鼠模型。FS模型组、长托宁干预组幼鼠惊厥潜伏期差别无显著性,惊厥持续时间分别为(27.74±6.92)min和(21.74±6.60)min ,惊厥程度评分(级)分别为(3.80±0.94)min和(3.18±0.92)min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FS模型组比较,长托宁干预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及丢失程度减轻。与 FS模型组比较,长托宁干预组各时间点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长托宁通过减少海马部位神经元细胞凋亡对 FS幼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国人X-连锁隐性遗传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lkodystrophy)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聚合醇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结合DNA测序技术(DNA sequencing),对收集的6例患者、患者母亲及20名正常对照的ALD基因外显子6、7、8及其侧翼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检出一例患者在ALD基因外显子6发生了Val517Ile(G→A)的碱基错义突变;另一侧患者在ALD基因外显子7发生了Gln556Arg(A→G)的碱基错义突变。ALD基因突变合成异常不稳定的蛋白(ALDP),从而使VLCFA在脑白质、肾上腺及血浆聚集增多,导致疾病发生。结论 ALD基因突变是中国人X-连锁隐性遗传ALD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癫痫药物对婴幼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研究组为32例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婴幼儿,检测其血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25羟基维生素D(25 OHD)、N端骨钙素(NMID)水平。对照组为22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癫痫初治未用药婴幼儿。结果 研究组TPINP、β-CTX、25 OHD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NMI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单药治疗组与多药治疗组骨代谢指标无明显差异;丙戊酸钠单药治疗与奥卡西平单药治疗相比,丙戊酸钠组β-CTX水平升高。结 论 抗癫痫药物对婴幼儿的骨代谢可能有影响,主要表现为NMID升高,丙戊酸钠较奥卡西平更容易影响婴幼儿骨代谢的吸收。目前尚未发现抗癫痫药物对婴幼儿骨代谢的不利影响,有待将来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抗癫痫药物;骨代谢;婴幼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FS)幼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变化,为探讨幼鼠FS脑损伤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析因设计,64只14日龄SD幼鼠随机均分为4组(n=16),即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试验组:脂多糖(LPS)+海人藻酸(KA)组;KA组;LPS组。采用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幼鼠FS。H-E染色观察幼鼠海马神经元显微结构的改变,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 LPS+KA组16只幼鼠均出现FS,发作时肛温为(39.3±0.4)℃;其他组幼鼠均未出现FS。LPS+KA组、LPS组、KA组及NS组幼鼠末次腹腔注射后24h,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20.63±3.78),(11.63±3.58),(4.06±2.86)及(3.06±2.01),48h分别为(20.63±1.69),(12.25±3.62),(5.50±3.06)及(3.19±1.98)。FS持续时间与海马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r=0.866,P<0.01)。结论 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诱导FS可导致幼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脂多糖(LPS)联合低剂量海人藻酸(KA)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热性惊厥(FS)脑损伤模型的方法。方法取64只14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4组:LPS+KA组(A1B1组,n=16),9 g.L-1盐水(NS)+NS组(A2B2组,n=16),NS+KA组(A2B1组,n=16),LPS+NS组(A1B2组,n=16),采用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大鼠高热惊厥。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显微结构的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数的变化。结果 A1B1组16只大鼠均出现惊厥,而其他3组大鼠不出现惊厥,惊厥发作时肛温为(39.3±0.4)℃,与人类相似。HE染色发现A1B1组各时间点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元变性及丢失,惊厥后24 h病理改变最明显。A1B1组在惊厥后24 h、48 h时间点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与A1B2组、A2B1组、A2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结论 LPS联合低剂量KA腹腔注射诱导大鼠FS与人类FS有许多相似之处,大鼠长时间FS发作可导致海马神经元凋亡数增加,该模型是进一步研究高热惊厥脑损伤及其机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drenoleukodystrophy,AL D)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 DNA测序技术 ,对 4例患者、患者母亲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的 AL D基因外显子 1、外显子 5及其侧翼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发现 1例患者在 AL D基因外显子 5内含子 5交界处发生了 1875 G→ A突变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外显子 5和外显子 6剪接异常 ,合成异常蛋白 ,从而使极长链脂肪酸在脑白质、肾上腺及血浆聚集增多 ,导致疾病发生。结论  AL D基因内含子 5的 5′剪切点突变 ,导致外显子 5和外显子 6剪接异常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小儿良性癫痫 (BECT) 变异型临床表现、 神经电生理特点、 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科门诊或住院的67例BECT变异型儿童临床资料、视频脑电图(VEEG)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进行2~10年的随访及总结。结果 患儿首次出现癫痫发作的年龄为1岁6个月至10岁,出现BECT变异型临床表现的年龄为2岁6个月至10岁6个月。所有患儿脑电图(EEG)均表现为Rolandic区放电,其中25例(37.3%)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期放电指数≥85%,42例(62.7%)NREM期放电指数为50%~<85%。51例(76.1%)监测到负性肌阵挛发作。应用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10例发作控制,5例发作减少>50%, 52例无效。单独应用口服抗癫痫药物无效患儿中 50 例联合应用皮质激素治疗, 2 ~ 10年随访,其中 21例(42.0%)发作控制, 25例(50.0%)发作减少>50%,4例发作未控制。14例(28.0%)于甲基泼尼松龙治疗后1个月至1年2个月复发。激素治疗后6个月评估言语智商(VIQ)及操作智商(PIQ)均有提高(P<0.05)。长期随访的学龄期患儿60例中30例(50.0%)学习成绩差,对其中25例进行神经心理评估,20例(80.0%)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受损。结论 BECT变异型除发作频繁及出现新的发作形式外,常伴认知受损、EEG恶化。多数患儿口服抗癫痫药物难以控制发作,激素治疗对大部分患儿有效,6个月治疗使临床症状、认知和EEG显著改善,但复发率较高。部分BECT变异型远期预后不理想,遗留认知功能下降及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L D)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 ,基因定位于 Xq2 8,其编码的蛋白质称为 AL DP。目前国内外已发现多种 AL D基因突变形式 ,其中以错义突变及义码突变最为常见。本文就其近几年分子生物学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为性连锁隐性遗传病,基因定位于Xq28,其编码的蛋白质称为ALDP。目前国内外已发现多种ALD基因突变形式,其中以错义突变及义码突变最为常见。本就其近几年分子物理学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