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目的对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mioplasty,TEP)与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20例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照组行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麻木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手术费用,术后复发率。随访时间6—24个月。结果与Lichtenstein组相比,TEP组手术费用高,但术后开始活动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麻木持续时间短(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比Lichtenstein疝修补术更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大汗腺癌是起源于大汗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上罕见,笔者曾遇见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G61A位点(EGF+61)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中国人群中17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27例正常对照者中EGF+61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EGF+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均高于结直肠癌患者(7.0%VS5.7%,30.4%vs29.0%),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结直肠癌中的分布频率及规律不一,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人群中,EGF+6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原发灶不明肿瘤(CUP)是一种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转移性肿瘤,但目前通过详尽的临床信息和诊断手段仍无法明确其原发灶的一类异质性肿瘤。CUP的发病率约占所有肿瘤的1%~2%,其病程短、进展快,且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与原发部位有密切关系。明确原发灶是临床上诊断该疾病的难点,提高原发灶的检出率是CUP相关研究的重点。基因表达谱分析、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表观遗传学以及液态活检等新技术相继被应用于CUP的原发灶的判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子诊断指导下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等将开启CUP的精准治疗时代,CUP或可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构脂肪乳对肝脏术后患者肝功能、氮平衡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肝脏手术患者86例双盲、随机分为结构脂肪乳(STG)组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组.于术后第1~6天接受等氮等热量肠外营养.对比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肝酶学、氮平衡、血浆蛋白质水平情况.结果在进行6 d的肠外营养以后,两组患者肝酶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在POD+1明显升高,但STG组随后显著下降,MCT/LCT组下降速度慢于STG组(P<0.05).STG组氮平衡明显优于MCT/LCT组.POD+4 STG组蛋白质水平恢复至术前水平,而MCT/LCT组至POD+7才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结构脂肪乳由于具有较好的节氮作用,能有效地改善肝脏术后患者的蛋白质代谢,将有利于这类患者术后更快地恢复.  相似文献   
8.
关于术后死亡病人切口愈合的分类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病人的切口愈合 ,按照目前住院病案首页填写的要求分为甲、乙、丙三级。而判定一例手术切口愈合结果只有在拆线后才能得到结果 ,手术后死亡病人有的并没有达到拆线所需要的时间 ,只是停留在切口愈合过程中的某一期 ,因而无法判定切口愈合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定如何分类和填报手术后未拆线的死亡病人的切口愈合情况。所以在住院病案首页的切口愈合一项中 ,填写的是五花八门。这既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也给医院统计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而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进而使之系统和规范化。一、手术切口愈合的过程手术切…  相似文献   
9.
EGF+61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G61A位点(EGF+61)多态性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中国人群中147例肝硬化患者和227例正常对照者中EGF+61位点的基因型,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EGF+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正常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均高于肝硬化患者(7.0% vs 6.1%,30.4% vs 27.2%),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61位点AA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在不同的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中的分布频率及规律不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EGF+6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5b(miR-15b)基因干扰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新生24 h内Wistar乳鼠的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传代培养并鉴定,氧糖剥夺/再恢复法处理模拟体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无特殊处理的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组。构建miR-15b干扰腺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上述模型组细胞,记为过表达组、沉默组、过表达对照组、沉默对照组,另设置空白组。24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氮兰四唑盐(MTS)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实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细胞miR-15b以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9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5b是否靶向调控Bcl-2。结果 与对照组比,空白组、过表达对照组和沉默对照组贴壁细胞减少,细胞缩小变圆,分布松散,细胞存活率和Bcl-2 mRNA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