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2例经典型Kaposi肉瘤。患者1男1女,年龄分别为50岁和73岁。2例皮损均在肢端,表现为紫红色结节、斑块,伴肿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及皮下组织内散在分布肿瘤细胞团块,主要由血管内皮样细胞组成,伴管腔形成;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梭形,可见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散在少量单一核细胞浸润。诊断:Kaposi肉瘤。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例1患者男,32岁。6年前曾被确诊为肝癌,行肝癌切除术及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给予免疫抑制药抗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抗病毒、护肝、褪黄等对症治疗。1年前肝癌复发,并出现肺内转移,给予放疗、射频消融等治疗。2个月前,下颌部出现一淡红色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的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广西壮族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作为病例组,98例壮族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应用直接测序法(sequence-based typing,SBT)比较两组HLA-A、B、DRB1基因多态性有无差异。结果:病例组的A*2601、B*1518、DRB1*0406、DRB1*1032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广西壮族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HLA-A、B、DRB1的等位基因频率均与广西壮族正常人群不同。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男性患儿,6岁.左颧部皮肤肿物3月余,复发1个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试剂盒对281例女性拟诊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81例标本中,支原体阳性87例,阳性率为28.8%,其中解脲支原体(Uu)66例(75.9%),人型支原体(Mh)7例(8.0%)及UU+Mh昆合感染14例(16.1%)。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力霉素(92.0%),交沙霉素(90.8%),克拉霉素(82.8%),美满霉素(75.9%);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阿奇霉素(89.7%),红霉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94.3%),氧氟沙星(98.9%)、诺氟沙星(100.0%)。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其次是Uu+Mh混合感染;在支原体感染治疗上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和美满霉素在治疗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时可作为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6岁。左臀部暗红色斑块8年。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内可见边界清楚的肿瘤组织团块,单个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细胞大小一致,排列均匀,与周围角质形成细胞界限清楚。诊断:单纯性汗腺棘皮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以及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对258例住院带状疱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8例患者中有明确诱发因素或者相关的基础疾病者191例,占74.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者122例,占47.3%;后遗神经痛患者29例,占11.2%,多为60岁以上的患者。结论:带状疱疹多数有诱发因素,男性多于女性,后遗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防止老年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联合CO2激光治疗外阴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复发率。方法:将入选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ALA-PDT联合CO2激光及CO2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复发率。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治疗后12周时复发率分别为89.7%和10.3%,对照组治愈率64.1%,复发率35.9%。其治愈率和治疗后12周时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外阴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右侧颈、肩部红斑23年,全身泛发性白斑10年.患者出生时被发现右侧颈部有一约指甲盖大小红斑,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发展至右侧颈、肩部,无疼痛及瘙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两种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菌株的致病过程和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分别将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的PM孢子菌悬液经腹腔注射途径感染健康小鼠,然后按时间分批处死,观察脏器感染情况,取其内脏及颈动脉血进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结果发现小鼠感染PM的发病率为100%;不同时期小鼠内脏病变程度有差异,且内脏病变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轻;小鼠部分脏器真菌培养阳性率有明显差异。结论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腹腔注射途径均可使小鼠致病;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小鼠感染PM后可以逐渐恢复;本实验可以作为研究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及PM野生株和临床分离株致病力相关性等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