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外源性凝血功能、病死率和输血量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分为二组,观察组共27例,在损害控制理念下均予静滴活化重组Ⅶ因子,对照组共23例,应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患者15 d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vs 43.48%),观察组48 h内浓缩红细胞输注量(18.72±3.76 vs 23.52±6.70)、冰冻血浆输注量(19.32±4.30 vs 23.06±4.36)和评分(2.08±0.24 vs 4.41±1.1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能改善患者的外源性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47例颅脑损伤后并发中枢性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其中治愈18例,死亡2例;27例符合脑性盐耗综合征,治愈20例,死亡7例。结论正确区分脑性盐耗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是保证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其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补充凝血底物治疗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6例):对照组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输注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治疗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给予凝血底物。分别分析两组在术后12h和5d的凝血、纤溶指标和15d病死率及致残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明显改善;治疗组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早期实施凝血底物治疗对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8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0),分别实施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及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GCS评分、昏迷分级、脑梗死灶变化、中线结构变化及预后优良率。结果术后3d、7d及14d,观察组GCS评分分别为(4.72±1.16)分、(7.95±1.74)分及(10.24±2.0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15±1.23)分、(5.83±1.37)分及(6.45±1.43)分(P0.05)。术后14d,观察组轻度昏迷及中度昏迷百分比分别为24.39%、41.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12.50%(P0.01)。此外,术后3d、7d及14d,观察组梗死灶范围更小,中线位移更小(P0.05)。随访发现,观察组预后优良率56.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7.50%(P0.01)。结论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具有临床疗效好、预后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急诊科外科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6例多发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出病情严重程度一致、以传统方式抢救的多发伤患者46例,比较两组患者乳酸和体温恢复时间、PT和ATT及BE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多发伤中运用损伤控制能明显提高严重创伤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徐庆余  潘光华  郑旭东  武卫  胡永启 《浙江医学》2011,33(6):819-821,824
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在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0例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组在输注首剂红细胞或术前就给予血浆、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底物.常规治疗组依据传统观念用浓缩红细胞复苏或手术后才输注凝血底物.两组同样积极处理原发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控制出血,实施恰当的休克复苏,防治低体温和联合使用各种止血药物,并在ICU积极救治"致死性三联征".在术后1h和术后5d,再次检测凝血、纤溶等指标,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恢复及预后.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组凝血、纤溶指标及预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28d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所降低(40.6% vs 69.8%,P =0.046).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早期积极补充凝血底物有利于凝血功能恢复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