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描述并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ncterdysfunction,NBSD)及原发性遗尿症患儿(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两种疾病患儿逼尿肌不自主收缩、充盈期逼尿肌压、尿道功能长度(functional urethral length,FUL)及最大尿道闭合压(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MUCP)四项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NBSD和PNE各纳入200例,分别为NBSD组和PNE组。NBSD组患儿中,逼尿肌反射亢进占69.0%,MUCP降低占91.0%,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占65.5%;PNE组中,逼尿肌不稳定、充盈期逼尿肌压升高者分别占45.0%、43.5%,MUCP降低者占37.5%,两组间各项异常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BSD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35.52±4.38)cm H2O、(1.73±0.13)cm、(42.84±4.54)cm H2O;PNE组患儿充盈期逼尿肌压、FUL及MUCP的均值依次为(17.32±2.42)cm H2O、(3.16±0.17)cm、(83.10±6.99)cm H2O;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遗尿症患儿相比,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患儿下尿路尿动力学表现异常率偏高,这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31名行改良股薄肌代肛门外括约肌治疗大便失禁患儿的病例资料,围绕术前及术后大便临床表现进行病历分析.并依据术前倒立位腹部平片显示的闭锁程度将入选病例分为三组.所有入选病例的手术前、后临床表现均采用克利夫兰大便失禁程度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分级.按照其资料的分布及性质,手术前后的比较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选用配对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组间的比较采用依据正态性分布情况和方差齐性选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 入选病例术后随访6~87个月,平均33.9个月,22例患儿获得大便排放的自主性控制,大便失禁评分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显示肛管最大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明显增加,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直肠静息压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股薄肌转移代肛门外扩约肌通过提高肛管收缩压及肛管静息压以维持肛管的严密闭合达到大便排放的自主控制,是治疗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评价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肌源性大便失禁中的作用。肌源性大便失禁患儿89例,其中高位肛门闭锁术后35例,中间位肛门闭锁术后18例,低位肛门闭锁术后10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26例。临床评价41例为不良组,48例为优良组。所有患儿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2周,继续在家中坚持盆底肌收缩训练1年。46例肛门功能明显改善,43例无改善。优良组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91.4±8.6)mm Hg,不良组为(45.8±20.7)mm Hg;训练后优良组肛管收缩压(137.8±19.6)mm Hg,不良组为(73.9±10.7)mm Hg。训练前肛管收缩压为80 mm Hg以上者46例,训练后41例肛门功能改善;80mm Hg以下者43例,肛门功能改善者5例。训练无改善的43例,行肛门外括约肌重建术后再行训练,29例肛门功能进一步改善。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对部分大便失禁患儿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训练前应行肛门功能评价,选择合适的病例,对于肛门功能较差者,可先行肛门括约肌重建,再行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门静脉左支血管转流术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疗效。 方法 对比1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术前与术后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左支血流速度、门静脉左支直径、血细胞计数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分析影响手术有效性的因素。 结果 15例患儿术前经门静脉彩色多普勒、CT门静脉造影均证实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术中门静脉造影示肝内门静脉分支通畅,将肝外门静脉属支与门静脉左支或脐静脉吻合行转流术,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P<0.01)。术后1周复查,门静脉多普勒示13例转流血管通畅,2例堵塞,手术成功率86.7%。2例手术失败患儿术后肝脏病理显示: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例肝炎合并肝硬化。术后(33.3±10.9)个月,2例手术失败患儿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转流血管均未再通,余13例转流血管通畅性良好。术后门静脉左支血流速度及直径明显增加(P<0.01);血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明显减轻(P<0.01)。肝脏病理年龄均对手术有效性呈显著性影响(P<0.05)。 结论 门静脉左支血管转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疗效显著,因其较搭桥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患儿恢复快等优点,可成为治疗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首选术式,且推荐在早期、肝脏无病变时施行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后尿道瓣膜(posterior urethral valve,PUV)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方法 收集2009年2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9例新生儿PUV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治疗及疗效.术前行B型超声、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VCUG)和CT尿路造影检查,所有患儿均行一期经尿道内瓣膜切开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TUR).术后随访排尿情况,行VCUG、B型超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例术后因酸中毒、呼吸衰竭死亡,2例失访,16例获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6.5年,平均3.2年.6例患儿因瓣膜残留再次行CT尿路造影,术后有1例发生尿道狭窄,予多次扩张尿道后缓解.正常排尿12例,其中5例可见夜间遗尿;偶有湿裤2例,尿频2例.19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eoureteral reflux,VUR)中10侧完全消失,6侧减轻,因严重反流不能缓解需行输尿管再植2例.术前有12例膀胱评分为严重(5或6).16例患儿最后1次VCUG检查示,膀胱评分均改善至轻度.B型超声检查示肾积水、输尿管扩张缓解10例,6例减轻.12例患儿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平均检查年龄为3.3岁;平均安全膀胱容量为(115±19)ml,与年龄匹配;8例表现为低顺应性;10例出现逼尿肌不稳定,并给予索利那新抑制膀胱过度活动,口服3个月后复查尿流动力学,7例逼尿肌不稳定获得改善.结论 新生儿期PUV改善一般情况后行尿道镜下瓣膜切除安全有效,部分患儿需二次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儿童胰腺假性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采用保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20 d,随访至4~8个月后囊肿自行消失;2例行囊肿外引流,平均住院时间25 d,其中1例3个月后复发,行囊肿空肠Roux-en-Y引流后治愈;3例观察3个月以上囊肿不能减小或消失,行囊肿空肠Roux-en-Y引流后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5 d,术后无并发症,随访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儿童假性囊肿症状无特异性,临床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确诊.假性囊肿并发症相对较少,多有充分的保守观察时间.对于有并发症和囊肿不能自行消失的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外引流和内引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