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路易体痴呆(DLB)患者的视频~多导睡眠图,探讨路易体痴呆患者的睡眠结构。方法对临床诊断DLB28例及正常对照28人进行研究。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视频~多导睡眠图(Video-PSG)监测。结果(1)睡眠结构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总睡眠间期时间(SPT)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睡眠时间(TST)减少、睡眠效率(SE)下降、总醒觉时间(TWT)、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增多、1期睡眠时间(TS1)、2期睡眠时间(TS2)、NREM睡眠时间(TNREMS)和REM睡眠时间(TREMS)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睡眠呼吸事件分析:DLB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他睡眠事件分析:与对照组相比,DLB组睡眠期周期性肢体运动次数(PLMS)、快动眼睡眠行为异常(RBD)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B患者存在睡眠结构紊乱,睡眠异常行为亦很常见。视频-多导睡眠图对于研究DLB患者的睡眠障碍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彭全  彭达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19-120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加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3%,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两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P>0.05)。结论临床采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效果较为明显,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降低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治疗组采用家庭心理干预联合药物(舍曲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舍曲林进行药物治疗,为患者进行治疗前和开展治疗后2周、4周、8周的HAMD-24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以分析两组治疗的效果。结果:开展4周、8周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24和S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均P<0.01)。结论: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在治疗脑梗死后抑郁中的效果良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丁苯酞组(4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次,1次/d,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滴,1次/d,胞磷胆碱注射液0.75静滴,1/日,疗程14天。丁苯酞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次,2次/d,共14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15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丁苯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经治疗后第8天和15天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丁苯酞组治疗前为(10.51±3.02),治疗后第8天为(7.82±2.43),治疗后第15天为(5.80±1.82);对照组治疗前为(10.78±2.98),治疗后第8天为(9.95±2.55),治疗后第15天为(7.35±1.95),两组比较,丁苯酞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明显(P<0.01﹚。BI评分,丁苯酞组治疗前为(20.65±6.57),治疗后第8天为(35.54±10.62),治疗后第15天为(53.88±13.50);对照组治疗前为(21.02±6.96),治疗后第8天为(30.65±8.06),治疗后第15天为(42.63±11.89),丁苯酞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治安  彭全  谭琦  李哲  孙凌瑜  陈豪 《中国药房》2006,17(18):1405-1406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服用三七通舒胶囊和复方血栓通胶囊28d;同时,2组静脉输注706代血浆10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状态量表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66.1%、36.7%(P<0.01)。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对缺血性卒中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访H型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后口服叶酸片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为H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4年本院神经内科伴有H型高血压脑梗死住院患者共598例,所有患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基础治疗上均加服依那普利叶酸片。随访患者2年,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冠脉事件、周围血管事件、抑郁、痴呆、骨折、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结果:598例脑梗死患者中,失访70例,到达终点患者共528例。脑梗死复发18例,冠脉事件23例,周围血管事件15例,抑郁患者95例,痴呆患者38例。无骨折发生,无新发肿瘤患者,死亡14例。结论: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41%,冠脉事件的发生率4.36%,周围血管事件发生率2.85%,抑郁的发生率8.52%,痴呆的发生率7.20%。服用依那普利叶酸片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未增加肿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公众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了解东莞地区公众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认知状况 ,提出健康教育对策。方法 2 0 0 1年 3~ 6月以随机分层原则多次分别按行业向广东省东莞市城区及郊区 17岁以上居住人口发放问卷 ,共 2 5 0 0份。问卷分 5部分 :脑卒中的一般知识、预防知识、识别知识、处理知识及获取脑卒中防治知识途径。全卷共 35个正式问题和 5个分层项目问题。结果回收有效问卷 2 32 0份。全卷问题回答正确率平均为 4 9.8% ,以识别知识一项最低 ;各类知识水平男性均优于女性 ,中老年组优于青年组 ,职业中各类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工人、农民、学生依次递减 ;文化程度中高等、中等、低等亦依次递减 ;患过脑卒中者优于未患者 ;总分 <6 0 %占 4 6 .2 % ,以识别知识和处理知识最差。结论目前东莞地区公众脑卒中防治知识水平较低 ,尤其是识别知识和处理知识。提示当地公众脑卒中健康教育亟需广泛开展。据情提出适当的健康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CT灌注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TIA患者及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选择拟诊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总结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rCBF值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TIA组患者与由TIA进展为脑梗死组患者的CTPI值、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TA检查显示由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与病灶区相关的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的狭窄,而TIA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大脑后动脉有轻度狭窄,且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结论:TIA进展为脑梗死与△rCBF下降程度、TIA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及颅内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有多次或发作时间长的TIA患者,应进一步行头颅CTPI和CTA检查,了解颅内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有无动脉狭窄,积极治疗以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的形态学分析,更全面地认识脑干梗死。方法:分析45例脑干梗死患者不同临床表现,并将磁共振检查结果按不同部位分类并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临床有22例桥脑梗死表现为偏侧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类似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表现,占脑干梗死59.5%。从MRI检查看,病变部位主要在桥脑旁正中区。结论:脑干梗死表现形式多样,对老年纯运动性卒中或感觉卒中的患者,除考虑大脑半球腔隙性梗死外,应高度警惕脑干梗死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