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98例脑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及细致的观察、护理。结果 98例患者中78例基本痊愈;遗留失语及肢体活动障碍者14例;死亡6例,无医疗纠纷出现。结论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3.
正POCD是指术前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在术后出现记忆力、抽象思维和定向力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临床上表现为焦虑、精神错乱、学习记忆能力损害、人格改变等[1]。POCD的发病机制未明,其风险主要与手术因素:如长时间或大型手术,术中或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麻醉因素:如长效麻醉药,内环境明显紊乱,低氧低灌注导致的器官缺血,术中或术后的麻醉相关并发症;以及高龄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定量检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探讨其作为诊断NB及疗效评估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48例:NB患者经CT、骨髓检查确诊,年龄5个月至11岁,包括男性25例,女性23例;Evans分期:Ⅰ期5例,Ⅱ期20例,Ⅲ期15例,Ⅳ期8例。对照组50例:神经系统良性肿瘤25例,年龄5个月至65岁,包括男性13例,女性12例;化脓性脑膜炎10例,年龄5个月至6岁,包括男性4例,女性6例;脑外伤15例,年龄2~45岁,包括男性10例,女性5例。NB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化疗结束后3 d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3 d采集CSF样本各1次。ELISA法定量检测CSF中DKK1水平并做ROC曲线分析,对NB患者治疗后(化疗及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CSF-DKK1水平进行随访检测。结果与对照组[(57.0±13.7)pg/mL]相比,NB患者CSF-DKK1水平显著增高[(88.7±22.9)pg/mL,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CSF-DKK1诊断NB(Cut-off=65.0 pg/mL)的灵敏度为83%,特异性为76%。与治疗前相比,化疗缓解组[n=35,(48.5±9.7)pg/mL]及化疗联合手术组[n=15,(46.4±7.8)pg/mL]的CSF-DKK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而化疗无效组的CSF-DKK1水平无明显变化[n=13,(89.1±25.7)pg/mL,P>0.05]。结论 NB患者脑脊液中DKK1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疗效密切相关,可作为NB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正>人体免疫系统是一组复杂的生物学结构和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和抵御入侵我们身体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其他有害物质。这个系统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蛋白质和分子组成,它们共同协作以保护我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检测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相关基因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动态监测肿瘤患者外周血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含量,探讨是否根据这些基因含量来指导肿瘤化疗。方法:利用Taq-Man探针方法,建立检测MDR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健康对照组50例,肿瘤(含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卵黄囊瘤等)组262例,化疗不同时期抽取患者外周血950份,提取RNA,检测单个核细胞内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含量,分析这些基因的含量与肿瘤化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MDR相关基因荧光定量RT-PCR方法。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肿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C)MDR1基因起始含量较高,尤以神经母细胞瘤和卵黄囊瘤为甚,这2类肿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原发耐药性。②对同一肿瘤患者,化疗后PBMC MDR1含量随化疗疗程增加而逐渐增高,以神经母细胞瘤和卵黄囊瘤最为敏感。结论:MDR1、MRP1和LRP含量与肿瘤的化疗方案密切相关,PBMC和肿瘤组织中MDR1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呈显著负相关。检测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含量能够动态监测肿瘤患者的MDR,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动态监测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的含量,对化疗疗效监测及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指导相关基因底物的肿瘤药物化疗。  相似文献   
7.
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目前根治遗传性、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最重要的手段,然而配型成功率低、易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细胞来源广、可直接从患者自身获得、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造血祖细胞的优点。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不断发展,靶向修复患者iPSCs从而治疗遗传疾病已成为可能。本文就iPSCs在遗传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部分外显子突变序列在不同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特征与关系。方法对71例血液科住院患儿(含46例急,tg白血病和25例非白血病患几)的外周血标本,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I。)高发突变的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序列特征、突变与疾病的关系。结果7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序列分析中,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未发现该区域的突变。25例非白血病患儿中,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发现5号染色体1254714位置碱基C杂合突变为A,该位点距离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91bp。结论成人AML患者htert基因高突变区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突变率低; htert基因杂合突变可能与端粒相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RNAi-DNA稳定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唏  张鹏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55-3357
目的:构建siRNA的DNA稳定表达载体,为研究RNAi在哺乳动物内持续、稳定抑制靶基因表达奠定基础。方法:合成含靶向hTERT基因的siRNA转录模板的发夹结构,将载体质粒pGenesil-1用BamH1 HindIII进行双酶切后,T4DNA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转染到肝癌SMMC-7721细胞中进行稳定筛选、表达,检测稳定筛选前后hTERT基因表达变化。结果: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菌株JM109内扩增。提纯、纯化后用HindIII、EcoRI酶切鉴定及测序鉴定证明hTERT-siRNA转录模板完整、正确的插入到pGenesil-1质粒中,建立了稳定抑制hTERT基因的SMMC-7721细胞株,并在mRNA水平抑制了肝癌SMMC-7721细胞hTERT基因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siRNA-DNA稳定表达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并初步应用于靶基因的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基因的BsuR I和ScrF I等2个限制性内切酶多态位点各等位基因与冠心病(CHD)易感性和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PCR扩增203例CHD患者和100例对照的2个多态位点相应的DNA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并电泳后确定基因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个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CHD患者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ScrF I多态位点AA基因型的CHD患者其TC和LDL-C水平比aa基因型的CHD患者显著增高(P=0.031;P=0.028),且TC/HDL-C比值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ScrF I多态位点的A等位基因与CHD患者较高的TC和LDL-C水平以及较高的TC/HDL-C比值相关联,此点在寻找CHD的危险因素和易感个体的筛查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