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胃癌、肠化生组织中TGF-βRⅡ(RⅡ)和Bax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情况,了解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酚与氯仿法抽提胃镜下36例胃癌组织标本基因组DNA,二甲苯与蛋白酶K法提取51例肠化生组织石蜡标本基因组DNA,银染PCR-SSCP方法同时检测目的位点。结果:胃癌中RⅡ和Bax基因发生突变分别有7例和6例,MSI发生率达58.3%,两个基因突变均见于MSI阳性的胃癌,尤其是MSI-H型胃癌,而肠化生组织MSI发生率为17.6%,未见RⅡ和Bax基因发生突变。结论:MSI在肠化生-胃癌途径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它可通过引起靶基因突变,特别是部分抑癌基因突变(如RⅡ和Bax基因),促进部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术中紧急内镜检查对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小肠部位病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我院近年共行术中紧急内镜检查5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48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5岁。术中紧急胃镜检查24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病史3d~3年,出血量300~2000ml;紧急肠镜检查32例,其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4例———需术中定性,28例为早癌、类癌、息肉恶变等———需术中定位。2.仪器及消毒:使用OlympusGIF-P20,XQ20胃镜,CF30I肠镜,充分冲洗镜身和活检管道,2%戊二醛浸泡15~20min,再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1岁。因声音嘶哑3个月于外院就诊。电子喉镜检查示右侧声带表面弥漫乳头状新生物,声带活动好。2005年2月16日活检病理报告示鳞状细胞癌伴坏死。诊断为右侧声带鳞癌Ⅰ期,并于2005年2月18日行支撑喉镜下右侧声带新生物切除术+射频治疗。1个月后手术医师建议患者放疗。入院查体示声嘶、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部MRI示双中上颈部大血管旁多个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cm左右。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 ,5 7岁 ,因“腹胀、纳差、乏力伴有稀便 10d ,加重 3d”于 2 0 0 0年 9月 14日入院。近 5d有腹泻史 ;偶有盗汗。 1984年曾患结核性腹膜炎 ,经抗结核治疗 (三联 ) 6个月 ,症状缓解 ,能坚持日常工作。 1986年再次复发 ,且发现血性腹水 ,再次抗痨治疗 6个月 ,腹水消失 ,日常工作时无任何不适。 2 0 0 0年 4月因急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 ,术中无输血史。无过敏史。入院检体kPa:体温 36 .0°C ,脉搏82次 /min ,呼吸 18次 /min ,血压 17.5 / 10kPa。神清 ,营养佳。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 ,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高度膨隆 ,肝脾肋…  相似文献   
5.
汉防己甲素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汉防已甲素(Tet)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安全性疗效.方法:122例胸部放疗患者分为实验组(RT+Tet)52例,对照组(RT)70例.放疗均采用3D-CRT技术,DT56~70 Gy.肺V20控制在(20±6)%.实验组于放疗中每周1~6 d口服Tet 100 mg/次,3次/d.观察药物毒副反应和放射性肺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实验组:0级20例,Ⅰ级29例,Ⅱ级3例.对照组:0级41例,Ⅰ级27例,Ⅱ级2例;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实验组:0级41例,Ⅰ级9例,Ⅱ级2例.对照组:0级51例,Ⅰ级13例,Ⅱ级6例.两组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3和0.536.对照组临床中激素应用率为39%(27/70),明显高于实验组19%(10/52),P=0.022.结论:Tet在胸部放疗中使用安全,对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尚未显现.激素的应用可能是观察放射性肺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异时多原发大肠癌及高度异型增生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异时多原发性大肠癌及高度异型增生的内镜治疗的可靠性,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6例异时多原发大肠癌及10例同度异型增生患者,酌情给与高频圈套切除或电灼切除术,并予随诊。结果:6例多原发大肠癌内镜切除,10例高度异型增生者,5例以圈套切除术,3例高频电灼术,2例电热钳夹术,随访3个月-3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对于多次手术或不能手术的多原发性大肠癌及高度异型增生者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光子刀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情况及技术特点,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总结207例光子刀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靶区部位、治疗方针、治疗计划设计(计划靶体积、剂量分割、照射方式)、实施方法及不良反应。结果:照射部位:头颈部49例、体部158例。靶区分布前三位分别是:肺(24.6%)、颅脑(14.5%)和肝(13.5%)。治疗方针:单纯放疗190例(根治103例、姑息87例)和缩野推量17例。治疗计划:计划靶体积(PTV):1~246.5cm^3,中位值66.7cm^3。射野数目:2~11个,中位数目6个。照射剂量:单次分割剂量1.2~9.56Gy,中位剂量6Gy;总量12~70Gy,中位剂量48Gy。分割方式:每周5次190例,每周(5次17例;分割次数:3~30次,中位数9次。不良反应:全组共发生16例1~2级放射不良反应(RTOG/EORCT标准),占7.7%,无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和低损伤是光子刀治疗的临床优势,“小而精”的剂量学特点是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推荐计划靶体积(PTV)≤216cm^3,临床以单放和常规分割照射为主的方式较为常用且安全,应用范围广并可望成为胰腺癌新的治疗选择,但摆位误差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在作为常规放射治疗手段时,对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和程度。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具有放疗适应证、卡氏评分≥70分的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患者50例,予1次/天,2Gy/次的X线照射。照射中位体积为488.8cm3。分别在3个观察时间点(放疗前1天和放疗后第1、2天)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部分应激反应指标的检测。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照射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照射体积和各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临床症状在3个观察时间点未发现治疗相关毒副反应。指标检测中WBC在放疗后第1天较放疗前增高,IL-6在放疗后第2天较第1天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R和CRP在各时间点未观察到明显差异。放疗后第2天与放疗前,不同照射体积的WBC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放疗后第1天和第2天,不同照射体积的IL-6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在放疗后第2天与放疗前的差值与照射体积的相关性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r=0.495,P=0.001)。结论:(1)电离辐射在治疗初期对机体内环境具有一定影响。(2)此类应激反应程度轻,对生理功能干扰小。(3)研究显示了放射治疗安全、无创的应用优势。应激反应与观测时间点、照射体积及旁效应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汉防己甲素对鼻咽癌放疗增敏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增敏作用以及毒性反应。方法:将47例经明确病理诊断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分为放疗+汉防己甲素组(增敏组)和单纯放疗组(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完全相同的常规放射治疗技术进行照射。鼻咽部照射剂量:70~76 Gy,35~38次,7~8周,颈部转移淋巴结照射剂量:66~70 Gy,33~35次,6~7周。增敏组在放疗期间每日使用汉防己甲素。治疗期内观察鼻咽部肿瘤和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变化情况,以及皮肤、口咽黏膜和唾液腺的毒性反应。结果:对照组和增敏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2.5%和91.3%,增敏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增敏组达到部分缓解(PR)和CR时的放疗剂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皮肤、黏膜和唾液腺的毒性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期间同步使用汉防己甲素能够提高肿瘤的完全缓解率,降低肿瘤达到PR和CR时的放疗剂量,且不增加皮肤、黏膜和唾液腺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术中紧急内镜检查是一种新的成熟的诊疗技术 ,对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性质的判断 ,尤其是小肠病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消化道微小病变的部位判定及引导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既可避免术中盲目探查 ,又可减少手术创伤 ,并可提高手术治疗质量。我院 1988~ 2 0 0 1年共行术中紧急内镜检查 60例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60例中男 5 2例 ,女 8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45岁 ,术中胃镜检查 2 8例 ,均有消化道出血 ,病史 3天~ 3年 ,出血量约 3 0 0~ 2 0 0 0ml,其中 18例术前曾作胃镜检查及钡餐检查 ,9例行动脉造影 ,其中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