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面导板矫治深覆He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前牙深覆HeⅢ°的安氏Ⅱ’病人采用平面导板矫治深覆He,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平面导板能迅速(6个月)有效矫治深覆He,其作用机制是使后牙升高(1.1mm),下前牙压低(0.8mm)。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大鼠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探讨牙及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方法 :采用Sprague Dawley大鼠 2 0只 ,建立大鼠磨牙正畸移动的动物模型 ,制作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连续切片 ;采用计算机技术 ,重建牙及牙周组织三维形态、结构 ,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组织切片的应力分布显示牙周膜是一种存在于两种硬组织之间的软组织 ,有其特有的应力分布状态。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正畸大鼠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是观察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分析应力的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模型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检测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分布,探讨EGF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受力24h及168h处死,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HI-SABC法进行检测。结果 EGF与EGFR在正畸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受力168h组EGF及EGFR表达的强度高于受力24h组(P<0.01);同时间组中,张力侧EGF及EGFR的表达高于压力侧(P<0.01);EGF、EGFR在正畸组中的表达主要是位于近远中向的张、压力侧,而生理状态下主要位于根尖及根分叉区的牙周膜。结论 正畸牙移动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有所增强,提示EGF可能参与了正畸牙移动,并且更多地促进了正畸牙骨改建中的骨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对唇腭裂术后作正畸治疗的9例患儿,未作正畸治疗的10例患儿及正常牙合青少年10例进行牙牙合模型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正畸治疗组上颌牙弓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长(P<0.01),基本接近正常牙合;未治组上颌牙弓的生长受到极度抑制,与正常牙合组及正畸治疗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提示对唇腭裂术后患者于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能明显改善上颌牙弓形态  相似文献   
5.
T形管(T管)技术系一种钛镍合金丝的无焊连接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无需经过高温焊接的连接工艺即可在镍钛合金丝上连接各种正畸附件从而大大扩大了镍钛合金丝的临床应用范围。本研究将这项技术运用于固定正畸的扩大牙弓、打开咬合及稳定弓丝形状增强支抗中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磨牙近中倾斜移动时破骨细胞出现区的应力特点。方法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在40g、100g力作用2周后,制作连续牙周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同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模型,将组织切片与应力分布的结果对比观察,分析牙周膜内破骨细胞出现区的应力特点。结果无论100g还是40g力作用下,破骨细胞出现频数最高区域的最小主应力(Min)以及应力在牙齿移动方向上的分量(S11)均在一个较小应力范围内,而Max、Von Mises应力则无此现象。同一力作用下破骨细胞出现区的应力仅S11不随牙根不同部位的变化而变化。结论大鼠磨牙倾斜移动时破骨细胞出现与牙齿移动方向上的应力分量、最小主应力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EGFR-mRNA)的表达与分布,探讨EGF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分别在受力24h及168h处死,制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的石蜡标本,采用地高辛标记的原位杂交法检测样本牙周组织EGFR-mRNA的表达与分布。结果EGFR-mRNA表达的强度高于受力24h组(P<0.01);同时间组中张力侧EGFR-mRNA的表达高于压力侧(P<0.01);EGFR-mRNA在正畸组中的表达主要是位于近远中向的张、压力侧,而生理状态下主要位于根尖及根分叉区的牙周膜。结论正畸牙移动过程中EGFR-mRNA的表达增强,提示EGF可能从基因水平参与了正畸牙移动,促进了组织的修复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畸大鼠磨牙牙周膜内破骨细胞的出现与应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磨牙牙周膜内破骨细胞出现与应力的关系 ,寻找最佳正畸力。方法 :将大鼠磨牙近中移动两周 ,计数同一牙的五张牙周切片的破骨细胞总数 ,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观察破骨细胞出现区的应力特点。结果 :40 g力值组破骨细胞总数明显高于 10 0 g力值组 ;78.2 %的破骨细胞出现在应力在牙齿移动方向上的分量 (S11)为± (2 0~ 2 6 )g/cm2 的等值应力线经过的牙周膜内。结论 :破骨细胞的出现与S11关系密切 ,当S11不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力时破骨细胞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9.
正畸治疗对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唇腭裂术后作正畸治疗的9例患儿,未作正畸治疗的10例患儿及正常He青少年10例进行牙He模型测量和分析。结果显示:正畸治疗组上颌牙弓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长,基本接近正常He未治疗组上颌牙弓的生长受到极度抑制,与正常He组及正畸治疗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提示对唇腭裂术后患者后生长发育期进行正畸治疗能明显改善上颌牙弓形态。  相似文献   
10.
对15例前牙深覆牙合Ⅲ°的安氏Ⅱ′病人采用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合,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平面导板能迅速(6个月)有效矫治深覆牙合;其作用机制是使后牙升高(1.1mm),下前牙压低(0.8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