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常存在凝血指标异常。血浆纤维蛋白原直接参与凝血过程,其水平增高可致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而且其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复发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简要总结了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和作用,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概述新媒体在医院对患者信息化服务中的应用,从基于OA系统的“窗口式”服务平台、基于“双微”平台面向公众的“点单式”服务模式、全院职工“快递式”移动网络终端服务几方面介绍上海市儿童医院新媒体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并对服务成效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患儿张××,男,13岁,于1975年2月20日被双轮手推车撞倒,即到医院检查“胸部透视无异常”。一周后因胸痛加剧,经X 光胸片检查有脓胸,行闭式引流术及消炎治疗痊愈。但右大腿伤后一直隐痛,1978年10月因疼痛剧烈,伴有肿胀,经局部X 光摄片检查,提示有“右股骨骨髓炎”,经用卡那梅素、青梅素、链梅素、庆大梅素等消炎治疗,无明显效果;1月后股骨中1/3处破溃流脓,不能行走。先后3次手术排脓及取死骨,均未获愈。1979年年底,开始试用中药喷热疗法,每次1小时;3天后,脓性分泌物增多,自觉轻松。50次后,伤口完全愈合;继喷一个月,以巩固疗效。经三年观察,两大腿粗细相等,活  相似文献   
4.
结节病又称类肉瘤.也称Boeck肉样瘤、Besnier-Boeck-Sehaumann病.本病是Hutchinson于1869年首先报告.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由感染、化学刺激等各种因素,通过免疫学机制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组织学反应.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 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1],人们研究证实HP与许多疾病有关。尤其是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关系已经证实。消化学界已有“无HP,无溃疡”之说。经过抗HP治疗后,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已明显下降。但是随着HP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马齿苋对急性湿疹模型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表达的影响及其对IL-17、IL-31/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急性湿疹可能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马齿苋组,每组8只。对模型组和马齿苋组采用2,4-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动物模型。成功造模后,分别给予模型组无菌蒸馏水和马齿苋组予马齿苋液。待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后,断颈处死动物,剪去皮肤。对皮肤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做病理损伤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IL-31、STAT3的积分光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STAT3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马齿苋组IL-17和IL-31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蛋白含量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齿苋可通过减少大鼠皮肤组织IL-17、IL-31的含量达到治疗急性湿疹的作用。急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IL-17/STA...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范围暴发禽流感疫情,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密切接触、母婴传播,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医院内播散引发院内交叉感染,医疗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FDP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方法 4周龄雌性BALB/c小鼠30只,体质量(12±2)g.按体质量将小鼠随机分为病毒组和治疗组,每组15只.两组小鼠同时1次性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CVB3) 0.1 ml,治疗组在注射CVB3后的第1天,每日腹腔注射1次FDP,连续注射7d,注射剂量为300 mg/kg.在注射结束后的第4、8、21天,两组分别各处死5只小鼠,取心脏做心肌病理检查,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细胞内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蛋白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量p22phox亚基蛋白阳性表达区域平均吸光度(A)值,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感染后第4天,光镜下病毒组小鼠心肌间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肿胀;治疗组小鼠心肌间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感染后第8天,病毒组小鼠心肌出现坏死性崩解,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小鼠心肌间可见稀疏的散在炎性细胞浸润.感染后第21天,病毒组小鼠心肌坏死灶中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出现结缔组织增生;治疗组小鼠心肌可见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病毒组在第8天炎症浸润最严重.在病毒感染后第4、8、21天,治疗组心肌病变积分[(0.88±0.23)、(2.20±0.24)、(1.56±0.17)分]低于病毒组[(1.32±0.12)、(3.0±0.25)、(2.04±0.17)分,t值分别为3.793、5.1645、4.457,P均<0.01].Western免疫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后第4、8、21天,治疗组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蛋白表达(0.776±0.017、0.751±0.018、0.689±0.034)明显低于病毒组(1.052±0.015、0.952±0.019、0.907±0.025,t值分别为3.391、6.716、2.750,P均<0.01或<0.05).结论 FDP能下调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蛋白表达,FDP可能通过改变NADPH酶的表达对心肌发挥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5例包括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室性早搏二联律,还有房颤、房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原发病有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和病毒性心肌炎。通过硫酸镁的治疗效果,着重分析其治疗机理。  相似文献   
10.
张礼  张巍  宫琳  何杰 《人民军医》2011,(11):968-968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联合碘伏湿敷治疗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静脉炎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云南白药联合碘伏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云南白药联合碘伏湿敷治疗静脉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