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葡萄内脂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建立PC12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5μmol/L葡萄内脂组、25μmol/L葡萄内脂组、50μmol/L葡萄内脂组。采用不同浓度(5μm/L,25μm/L和50μm/L)葡萄内脂对PC12细胞进行干预,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和细胞内氧化活性物质(ROS)水平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模型组PC12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 25μmol/L、和50μmol/L葡萄内脂组PC12细胞存活率(与阳性对照组相当)显著高于模型组,随着葡萄内脂浓度的增加,H2O2诱导损伤的PC12细胞的存活率呈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PC12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阳性对照组,5μmol/L、25μmol/L和50μmol/L葡萄内脂组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当)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葡萄内脂浓度的增加,乳酸脱氢酶水平呈降低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模型组PC12细胞RO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5μmol/L、25μmol/L和50μmol/L葡萄内脂组PC12细胞ROS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当)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且随着葡萄内脂浓度的增加,ROS水平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葡萄内脂对H2O2诱导损伤的PC12神经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发挥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Th17、Th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性及作用。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HD)、23例潜伏感染组(LTBI)、20例结核性胸膜炎组(TP)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胸水单个核细胞(PFMC)Th17、Th1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核性胸膜炎患组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和Th1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81±0.94)和(27.85±11.02),低于健康对照组(4.63±1.63)、(36.34±9.39)和潜伏感染组(4.13±1.91)、(42.37±1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PFMC的非特异性Th17细胞百分比为(1.85±1.34),低于外周血PBMC的(2.8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PFMC结核菌特异性Th17、Th1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0.68±0.13)和(6.91±1.16),高于PBMC(0.25±0.11)和(1.98±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非特异性Th17、Th1细胞应答及感染局部Th17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均受到抑制;感染局部特异性Th17、Th1应答处于高水平状态;Th17、Th1细胞应答在结核性胸膜炎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和胸水中抑瘤素-M在肺结核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4例健康体检者、21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浆和10例结核性胸膜炎胸水中OSM的水平。结果肺结核患者血浆中OSM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中OSM高于肺结核患者血浆中OSM水平,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OSM是局部病灶炎症反应的重要作用因子,可能参与了肺结核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殷玲丽  张影  赵桅  张洁云  张明霞  张兴树  赵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9):1662-1663,1719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及治疗前后外周血CD 4+T细胞和CD 3+CD 1+9CD 5+B细胞上Tim1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健康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 4+T细胞和CD 3+CD 1+9CD 5+B细胞上Tim1的变化情况,并动态观察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治疗6月、治疗9月、治疗12月外周血CD 4+T细胞和CD 3+CD 1+9CD 5+B细胞上Tim1表达的差异。结果结核患者外周血CD 4+Tim1+细胞和CD 3+CD 1+9 CD 5+Tim1+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者(P值分别为P=0.006和P=0.0014)。动态观察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治疗6月、治疗9月、治疗12月外周血CD 4+Tim1+细胞和CD 3+CD 1+9 CD 5+Tim1+细胞总体呈下降趋势,治疗12月后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P=0.044和P=0.028)。结论 CD 4+Tim1+细胞和CD 3+CD 1+9 CD 5+Tim1+细胞在结核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经有效的抗痨治疗后明显下降,提示可以作为疗效考核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应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及其与并发肺炎之间的关系.方法 共有68例健康人、53例单纯甲型H1N1流感患者、16例并发肺炎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选,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和频率;ELISA方法 测定血浆TGF-β、IL-6、IFN-γ水平.统计学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并发肺炎甲流患者高峰病毒载量和排毒时间较单纯甲流患者显著升高;而Th17淋巴细胞较单纯甲流患者及健康人显著下降(P<0.05),但Th1、Th2、Treg淋巴细胞比例3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炎甲流患者血浆TGF-β水平较其他两组人群显著下降(P<0.05),IL-6、1FN-γ水平三组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毒时间与降低的Th17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有抑制Th17淋巴细胞的作用,而Th17淋巴细胞下降及其导致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可能降低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从而导致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发生渗尿问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52例留置导尿患者中发生渗尿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渗尿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长期留置气囊导尿管的老年女性患者出现渗尿与生理退行性变化、导尿管型号选择不合理、充盈气囊方法不当、夹管时间不当、导尿管引流不畅,腹内压力过大、尿路感染等有关,通过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23例患者渗尿得到控制,3例患者渗尿减轻.结论针对老年女性患者发生渗尿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症护理后可有效预防和解决老年女性患者渗尿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T-bet和Eomes的表达与结核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析比较结核患者(TB)与健康对照(HC)、结核菌潜伏感染者(LTBI)以及细菌性肺炎患者(PN)外周血PBMC中T-bet和Eomes的m RNA表达水平,并观察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前及抗结核治疗3、6、9和12个月后,外周血PBMC中T-bet和Eomes的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结核患者(TB)外周血PBMC中T-bet和Eomes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HC)、结核菌潜伏感染者(LTBI)以及细菌性肺炎患者(PN)(P0.05)。同时,在抗结核治疗12个月后,T-bet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Eomes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et和Eomes两个基因表达水平的下降可能与结核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浆中12羟基二十烷四烯酸(12-HETE)的含量以及治疗前后其含量的变化,明确12-HETE与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结核病患者(TB)、结核病潜伏感染者(LTB)、健康对照(HD)和非结核感染疾病(Non-TB)的血浆标本,同时收集结核病患者组病例经抗结核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随访血浆标本,以ELISA检测12-HETE的含量,比较不同组别和抗结核病治疗不同时间12-HETE的含量的差异;收集结核病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ELISA检测12-HETE的含量并计数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 12-HETE在结核患者血浆中为(277.3±23.2)ng/mL,在健康对照血浆中为(233.4±25.1)ng/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12-HETE的含量逐渐降低,与治疗前的含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肺泡灌洗液中,12-HETE的含量与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9,P <0.001)。结论 结核菌感染诱导的12-HETE代谢失调是结核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大样本病例与对照研究明确xCT基因功能性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明确其调控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健康对照和结核患者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对xCT基因rs1312037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频率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核菌特异性抗原IFN-γ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和放射影像学分数反应不同基因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健康对照和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xCT基因及其相关的CXCL1、CXCL2、IL1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等位基因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0.678,P>0.05),选择的样本具有群体代表性。rs1312037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核病的易感性相关,其中结核患者组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70.2%,等位基因G的基因频率为29.8%;健康对照组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6.8%,等位基因G的基因频率为33.2%,两组之间的等率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OR=0.86)。AA基因型患者的结核菌特异性刺激分泌的IFN-r斑点形成细胞数量及炎症反应指标明显高于基因型GG的患者,基因型AA的细胞xCT基因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调。结论 xCT基因rs1312037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结核感染的易感性相关,并且rs13120371位点是功能性SNP,等位基因A可能增加结核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1639例白带涂片染色镜检多种病原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多种病原体感染疾病的情况及其混合感染的原因。方法白带涂片快速染色镜检病原体。结果在被检测人群中病原体总检出率为56.9%(932/1639),其中念珠菌为10.3%(168/1639),阴道毛滴虫为2.3%(38/1639),加德纳菌为25.0%(410/1639),淋球菌为1.6%(26/1639),条件致病菌(2+以上)17.7%(290/1639),在932例感染病例中混合感染136例,占14.6%。结论在妇科病原体感染疾病中,加德纳菌阳性率最高,并且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也十分普遍。本方法操作简便,一片多查,病原体色泽鲜艳,形态结构清晰,易辨认,检出率高,对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