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PMN、CD11b、IL-8、IL-10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30例患室间隔缺损(VSD)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吸入体积分数为4×10-5NO直至关胸。在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1、3、5、10 min分别取右上肺静脉血和右心房血用于PMN、CD11b、IL-8、IL-10的测定。结果:体外循环期间IL-8、IL-10逐渐上升且变化趋势一致,IL-8和CD11b呈明显正相关(r=0.960,P=0.04)。主动脉开放后IL-8和IL-10呈正相关(r=0.965,P=0.035)。NO组与对照组相比,PMN、CD11b、IL-8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增高(P<0.01)。结论:NO能有效抑制体外循环期间炎性因子的激活,抑制白细胞聚集,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活性,具有防护体外循环期间重要器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47岁。右小腿疼痛1天并进行性加重于2010年2月7日入院。3周前患者因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前后叶赘生物形成、二尖瓣前后叶脱垂并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机械置换术+心内赘生物清除术",术后经抗感染治疗恢复良好,术后第2周行走自如。患者既往有脑栓塞史,无吸毒史。体查:右小腿触及一约50mm×40mm肿物,右下肢皮温、皮色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33例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脱垂成形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除外其他合并畸形、风湿性病变及前叶脱垂)患者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6.5岁。术前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4例。通过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修复二尖瓣,同期置入二尖瓣爱德华弹性环28枚。结果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9.26±17.13)mm,左室内径(60.29±8.32)mm,射血分数(66.1±9.6)%,左室短轴缩短率29.78±6.81。术后1周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40.23±7.93)mm,左室内径(50.63±4.67)mm,射血分数(53.0±8-3)%,左室短轴缩短率23.50±5.0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左房内径(36.16±7.46)mm,左室内径(45.61±5.67)mm,射血分数(65.0±7.6)%,左室短轴缩短率29.67±5.91。随诊6-70个月,平均随访18.2个月,二尖瓣功能正常或有微量反流22例,有微少量和少量反流9例,有少中量反流2例。无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而再次手术者。结论对于二尖瓣后叶脱垂的病变,术中在经食管超声的帮助下,通过部分瓣叶矩形切除、瓣环环缩及成形环的综合运用,能够修复几乎所有非风湿性所导致的二尖瓣后叶脱垂,避免瓣膜置换。对于非风湿性二尖瓣后叶病变,瓣膜成形技术成熟、可靠,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入托儿童的营养膳食组成、营养现状与这些儿童生长发育现状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营养膳食指导,笔者对内蒙古通辽市570名3.5.6.5周岁长期入托儿童,进行了一次营养膳食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先天性右位心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结合文献,总结2002-2010.6年收治的63例右位心病例资料,对其主要的合并畸形,诊断方法及其中9例外科治疗手术方法、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右位心常合并多种心内畸形,43例先天性镜面右位心中20例存在心内畸形,常见合并畸形为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其次为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单心室等;20例先天性右旋心中19例存在心内畸形,以大动脉转位、室间隔缺损多见。63例均依靠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手术9例术后诊断与超声诊断完全一致,均存活。其中5例合并简单畸形,通过手术得到解剖矫治,心功能1级,效果好;4例合并复杂畸形,3例行根治术后心功能1~2级,1例行姑息性手术,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效果满意。结论先天性镜面右位心合并心脏畸形的诊断需要结合辅助检查结果确诊,超声心动图可作为右位心诊断的首选或筛选方法,X线检查对右位心的诊断、分型有重要帮助。镜向右位心的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右位心未合并心内畸形无需特殊处理;合并心内畸形应根据解剖和病理生理情况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Meta分析比较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2006~2010国内关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后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收集相关数据并用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并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共16篇,合计病例2687例(OPCAB组1489例,CCAB组1198例)。Meta分析结果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在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留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都明显低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和移植血管数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期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中肺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体外循环期间吸入40ppmNO直至关胸。体外循环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h,1-2h,2-3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CO2),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1、5、10min以少量生理盐水灌洗气道,分别测定气道吸出物(BAL)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总蛋白(TP)值,计算SatPC/TPL(%)、SatPC/TP(mg/g)。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O组VD/VT、P(A—a)O2、OI明显下降(0.43±0.22比0.73±0.16,81.9±31.6比102.6±36.4,1.25±0.12比1.89±0.13,P〈0.01),CaO2升高(16.31±1.57比14.16±1.58,P〈0.01);两组的SatPC/TPL、SatPC/TP,CPB后较CPB前明显降低(25.81±4.1比46.3±5.16,20.14±7.42比61.05±6.17,35.51±5.1比43.90±4.61,30.14±4.42比58.92±6.92,P〈0.01)。NO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47.52±2.75比(37.72±3.71,51.67±6.07比40.87±7.07,P〈0.01)。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术中存在明显的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40ppmNO对体外循环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患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 μl/L NO直至关胸。CPB前、主动脉开放后1,5,10 min以少量生理盐水灌洗气道,分别测定气道吸出物(BAL)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总蛋白(TP)值,并计算SatPC/TPL和SatPC/TP。结果: CPB后两组SatPC/TPL、SatPC/TP较CPB前明显降低(P<0.01)。NO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婴幼儿CPB术中存在明显的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40 μl/L的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肺功能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10^-6mg/L NO直至关胸。CPB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 h,〉1-2 h,〉3-4 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ET CO2),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并行肺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O组VD/VT、P(A-a)O2、OI明显下降(P〈0.05),CaO2升高(P〈0.05);肺组织超微结构显示炎症水肿明显减轻。结论婴幼儿CPB术中存在明显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40×10^-6mg/L 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胰岛素抵抗在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组,每组24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缝扎术建立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模型.在离体心脏灌注工作试验中,测定葡萄糖和脂肪酸的氧化率及其在胰岛素刺激下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时取心肌组织以免疫蛋白印迹杂交法检测p38MAPK的蛋白表达.结果 心肌梗死后导致心脏明显扩张、射血分数下降(<0.50).在基础状态下心肌葡萄糖氧化正常,但脂肪酸氧化显著减低.胰岛素对底物氧化的作用明显受损,表现为胰岛素刺激下葡萄糖氧化增加的程度和脂肪酸氧化降低的程度都显著下降.心肌梗死心衰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p38MAPK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大鼠心肌梗死引起局部的底物氧化水平的胰岛素抵抗,心肌细胞p38MAPK表达下降.心肌胰岛素抵抗与线粒体受损和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有关,调节p38MAPK表达可能是其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