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0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生物人工周围神经修复大鼠不同长度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采用一种自行研制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部分脱乙酰甲壳质构建人工神经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不同长度的缺损,研究证实其修复效果。方法 选用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造成不同长度(5、10、15mm)的坐骨神经缺损,右侧进行人工神经桥接修复,左侧进行原位神经移植。12周后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以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5mm以及10mm组,光镜下能够观察到人工神经内新生的纤维延续存在。组织学证明。此种人工神经能够有效的修复10mm以内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的产生表明:12周后神经已经长过缺损段,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并且已经长入远端靶器官。结论 结果证明这种套管能够有效的桥接10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神经直径的6~8倍)。可能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同时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组织工程化的人工神经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复方红芪减方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红芪提取液进行减方后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建立钳夹损伤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的动物模型。按术后每日灌服药物的不同将 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 4组。对照组 :灌服生理盐水 ;复方红芪组 :灌服复方红芪提取液 2ml ;减方组 :灌服复方红芪减方后提取液 2ml;补阳还五汤组 :灌服补阳还五汤 2ml。术后 2周及 4周 ,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单位视野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红芪组和减方组与对照组、红芪组与减方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减方组优于红芪组 (P >0 .0 5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 :复方红芪组优于对照组 (P<0 0 1) ,减方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红芪组与减方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红芪组、减方组、补阳还五汤组与对照组相比 ,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前 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复方红芪减方提取液早期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药效更为专一 ,且优于传统方剂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复位动力髁钢板固定治疗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0年2月~2005年10月采用动力髁钢板治疗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粉碎骨折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1~59岁,平均35.4岁;骨折断端短缩3~8cm,平均5cm。伤后3~8周间手术。术中使用外固定支架牵开恢复肢体长度,复位骨折,同时植骨,动力加压螺钉钢板固定。术后膝关节应屈曲30°放置,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以优良率表示。结果:随访14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现象,无断钉、断板、钢板折弯并发症,患肢短缩在0~1.5cm之内。优良率65%。结论:对陈旧性短缩股骨髁间伴髁上粉碎骨折,术中使用外固定支架复位,方法简便,效果满意,动力髁钢板固定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MSCs)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周围神经的许旺细胞,通过MSCs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神经套管,探讨其桥接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和MSCs的体内分化去向。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培养纯化的成年大鼠MSCs,传代扩增。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动物模型,缺损长度0.5cm,实验分3组,每组8只SD大鼠,各组均取右侧为实验侧,左侧为正常对照。A组:复合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桥接组;B组:单纯神经套管桥接组;C组:造成神经缺损后原位神经移植组。术后4周和8周分别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各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8周各组的再生的神经纤维已越过套管缝合口,A,B,C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分别为45.2&;#177;1.32,54.2&;#177;1.47,66.5&;#177;1.40;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36.10&;#177;3.71),(32.89&;#177;4.01),(25.45&;#177;3.78)m/s。上述各指标及远端神经轴突面积各组间比较均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复合了MSCs的甲壳质神经套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甲壳质套管组,单纯套管组优于神经移植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静脉桥接模拟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再生室,为周围神经再生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从而保证神经束的良好对合。实验采用部分脱乙酰甲壳质作为套管材料,用小间隙桥接方法修复坐骨神经损伤,观察套管内的神经再生情况,并与传统外膜缝合法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2-10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①主要材料:实验所用中空圆柱形套管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共同发明的一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专利号:01136314.2)。实验中所用套管尺寸为:管长4 mm,壁厚0.1 mm,内径1.5 mm。②实验动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2大组,每组10只,每一大组全部10只动物的左腿坐骨神经为一组,右腿坐骨神经为另一组,每组10根坐骨神经。另取5只同样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未做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③实验方法:外膜原位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神经外膜原位缝合;生物套管小间隙原位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小间隙套管桥接;断端旋转180°外膜缝合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神经外膜缝合;断端旋转180°生物套管小间隙桥接组:切断坐骨神经,显微镜下远端旋转180°后,小间隙套管桥接。④实验评估:术后第7,14,21,28,42天取坐骨神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结果:再生神经延套管中央走行,7 d时已有部分纤维通过2 mm间隙,14 d时有髓纤维数量明显多于近端。21 d后,套管组与原位外膜组新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相近。再生纤维胞核数量较多,髓鞘纤细。套管结构完整。结论:此种部分脱乙酰甲壳质生物套管内的再生神经连续、整齐,髓鞘完整,其神经再生情况好于传统外膜缝合法。  相似文献   
8.
项琪  周莉玲  张卉  张宏波  姚崇舜  黄亚东 《中药材》2007,30(9):1113-1115
目的: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鸦胆子油微乳后体内的油酸和亚油酸的浓度。方法:用大鼠进行自身对照,先眼眶取血测定正常生理条件下大鼠血浆中的油酸和亚油酸浓度,一周后灌胃给药再测定给药后大鼠血浆中油酸和亚油酸浓度,并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结果:大鼠灌胃给药后,由统计矩结果来看油酸达峰时间(tm ax)为(3.83±0.98)h,峰浓度(Cm ax)为(52.89±17.23)mg/L,AUC0-t为(247.28±99.98)mg/h/L,半衰期(t1/2)为(5.83±4.02)h。亚油酸达峰时间(tm ax)为(4.60±1.14)h,峰浓度(Cm ax)为(48.71±12.32)mg/L,AUC0-t为(1238.61±313.05)mg/h/L,半衰期(t1/2)为(6.94±4.96)h。结论: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动力学符合双室模型,鸦胆子油微乳表现出了缓慢释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treat radial head fracture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removal of the radial head and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based on different fracture types to discuss the outcome of these methods and summarize optimal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radial head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data of 47 patients with 48 radial head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November 1999 to May 2008. Among them, n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ll type Mason Ⅰ fractures), 28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ne patient with type Ma-son Ⅰ fracture, 14 with type Mason Ⅱ and 13 with type Mason Ⅲ), eight with removal of radial head (three patients with type Mason Ⅲ fractures and five with type Ⅳ) and three with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all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2.8 years (1-4.4 years). Two patients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and three month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Index,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8/9 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82% (23/28)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6/8 in removal of the radial head and 3/3 in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radial head fracture should be given anatomical reduction for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be used for type Mason Ⅰ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ype Mason Ⅱ , type Mason Ⅲ fractures and part of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The removal of radial head or mental prosthesis replacement are al-ternative for parte of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that can not attain stable fixation throug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技术治疗胫骨中下1/3骨折、肱骨干骨折和小儿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4年3月,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各类肢体骨折185例,其中胫骨中下1/3骨折71例,肱骨干骨折63例,小儿肱骨髁上、髁间骨折51例. 术后早期进行患肢功能练习,定期复查,有明确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 结果 185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肢体功能康复满意,优良率95.1%,可4.9%.结论对于胫骨中下1/3骨折、肱骨干骨折和小儿肱骨髁上、髁间骨折,外固定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