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以及其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β的变化。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852,P〈0.05)。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SE、S-10015的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好发于青壮年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特点是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发性,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视觉障碍、感觉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1].多次缓解复发,病情每况愈下,病残率较高.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分类较多,用于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亦较多,以免疫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最为常用,国内外学者对急性和慢性EAE模型的建立进行了大量研究[2-5],EAE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研究MS的动物模型.MS和EAE的免疫紊乱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及补体参与的免疫过程.EAE内激活的髓磷脂反应性致炎性CD4+T细胞在CNS浸润、增殖,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并启动炎性级联反应,导致脱髓鞘和轴突损伤.主要由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为抗炎细胞因子,又称调节性细胞因子,有限制EAE病情的免疫调节作用[6-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EAE鼠血清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及其与髓鞘碱性蛋白(MBP)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将试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EAE诱导+生理盐水,共10只;研究组在EAE诱导的第1~7天,每日腹腔内注射剂量为1 mg/kg的他克莫司,共12只,其中急性发作期8只,缓解期4只。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IFN-γ及周围血和脑脊液(CSF)MBP的水平,并动态观察应用他克莫司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MBP、IL-12、IFN-γ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M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脑脊液中的MBP水平均显著高于血清中MBP水平(P〈0.05)。研究组大鼠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血清及脑脊液中MBP、IL-12、IFN-γ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鼠急性发作期MBP、IL-12、IFN-γ水平血清及脑脊液中均分别显著高于多发性硬化(MS)缓解期(P〈0.01)。且大鼠脑脊液MBP和血清MBP水平呈正相关(r=0.562,P〈0.01)12只大鼠予以他克莫司腹腔注射后,治疗后的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血清和脑脊液MBP、IL-1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脑脊液MBP水平较血清MB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通过检测血清IL-12和IFN-γ及周围血和脑脊液MBP的水平,并动态观察应用他克莫司治疗前及治疗后MBP、IL-12、IFN-γ的变化情况,一方面对判断MS预后、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可能为预防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复发提供一种有效的新药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依达拉奉+醒脑静)40例和对照组(生理盐水+醒脑静)3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神经缺失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7d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明显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较单用醒脑静疗效更明显,显效率高,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脑出血后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该疾病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141例慢性脑出血肺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1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84.40%,病原菌的检出率为68.79%,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90%,革兰氏阴性菌占64.95%,真菌占5.1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有吞咽反射障碍者(OR=0.796)、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者(OR=0.77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有胸腹式呼吸训练是保护性因素(OR=1.441)。结论慢性脑出血后肺炎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较高,一般为革兰氏阴性菌,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吞咽反射障碍、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iTRAQ技术分析绝经前后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绝经对三阴性乳腺癌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前及绝经后各8例经病理确诊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应用i TRAQ技术分析差异蛋白显著性功能、差异蛋白pathway并进行差异蛋白验证。结果 (1)绝经前差异蛋白相互作用组较集中,而绝经后的差异蛋白较多,且分布较散。(2)绝经前癌组织的差异蛋白存在于5种差异显著途径中;绝经后癌组织的差异蛋白存在于15种差异显著途径中。(3)与癌旁组织相比,绝经前共有214种显著差异蛋白,绝经后共有360种显著差异蛋白。绝经前的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上调蛋白81种,下调蛋白133种,绝经后上调蛋白157种类,下调203种。结论利用i TRAQ技术发现,绝经前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差异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说明不同雌激素环境下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存在不同发病机制,可能成为治疗TNB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1906年11月3日,在德国Tfibingen的一次会议上,巴伐利亚精神病学家Alois Alzheimer首次描述了随后以其名字命名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综合症的病理特征,即AD,亦称老年痴呆[1].本病早期症状为健忘,通常表现为逐渐增加的短期记忆缺失,而长期记忆则相对不受病情的影响.随着病情的加重,病人的语言能力,空间辨别能力,认知能力会逐步衰退.症状表现为逐渐严重的认知障碍(记忆障碍、认知障害、学习障碍、注意障碍、空间认知机能、问题解决能力的障碍),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前脑、基底、海马和大脑皮质,以神经元丧失(Neuronal Loss)、细胞外淀粉样肽(Aβ)沉积(extrace- llular amyloid protein deposition)、老年斑(senile plaque,SP)或神经炎斑(neuritic plaque,NP)、神经元胞浆内出现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淀粉样血管病(amyloid angiopathy)为特征[2].根据世界精神医学会相关资料,目前全球罹患AD者已达18000000人.AD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人类和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障碍之一[3].  相似文献   
8.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镇静、止血及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且两组GO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其中治疗组的并发症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好,可以明显改善GOS评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丁咯地尔联合甲钴胺)和对照组(甲钴胺)各35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西洛他唑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均可使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西洛他唑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②通心络和西洛他唑治疗后均可使脑梗死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西洛他唑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西洛他唑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