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1 毫秒
1.
目的探讨喉癌NO分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为cNO分级喉癌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cNO级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转移时间、转移部位和转移颈淋巴结包膜外浸润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例喉声门型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1.6个月,26例喉声门上型癌为20.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162)。T3、T4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5.8个月,T2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7.5个月,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2)。90.4%颈淋巴结转移部位集中于Ⅱ~Ⅲ区,无Ⅴ区、Ⅵ区转移。80.8%的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喉声门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性(P=0.038)。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组平均转移时间21.2个月,非包膜外侵犯组为6.7个月,f检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65,P=0.012)。结论cNO级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Ⅱ~Ⅲ区:T3、T4喉癌转移时间较T2喉癌早;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较喉声门型癌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颈淋巴结转移被发现越晚,越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相似文献   
2.
喉癌临床N0级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喉癌N0分级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为cN0分级喉癌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cN0级喉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颈淋巴结转移时间、转移部位和转移颈淋巴结包膜外浸润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例喉声门型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1.6个月,26例喉声门上型癌为20.6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162).T3、T4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5.8个月,T2喉癌平均转移时间为17.5个月,Mann-Whitney非参数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2).90.4%颈淋巴结转移部位集中于Ⅱ~Ⅲ区,无Ⅴ区、Ⅵ区转移.80.8%的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喉声门型癌转移淋巴结发生包膜外侵犯率为52.4%,差异有显著性(P=0.038).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组平均转移时间21.2个月,非包膜外侵犯组为6.7个月,t检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65,P=0.012).结论 cN0级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多集中于Ⅱ~Ⅲ区;T3、T4喉癌转移时间较T2喉癌早;喉声门上型癌转移淋巴结较喉声门型癌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颈淋巴结转移被发现越晚,越容易发生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术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疗效.方法 1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声门型喉部鳞状细胞癌患者,均经鼻内镜支撑喉镜下行等离子刀癌肿射频消融切除.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6个月.结果 本组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术,无出血及呼吸困难等并发症.15例患者肿瘤切除彻底,其中有2例术后出现前联合粘连;1例T1b期患者术后行喉部放射治疗.所有患者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接淋巴造影CT定位兔荷瘤VX2舌癌前哨淋巴结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9只,于左舌腹黏膜下接种VX2瘤,在接种VX2瘤后第21天于每兔舌腹黏膜下注射0.5ml欧乃派克(omnipaque)进行间接淋巴造影。于造影前及造影后1、5、15、20分钟行CT轴位扫描。扫描后再常规饲养24小时后在注射造影剂相同部位注射欧乃派克与亚甲蓝1:1混合液0.5ml,5分钟后处死动物,解剖颈淋巴结,将蓝染的淋巴结行CT扫描,全部淋巴结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在间接淋巴造影CT扫描指导下,位于喉、气管旁的增强淋巴结很容易被定位、发现,并与蓝染淋巴结位置相一致。肿瘤兔双侧颈淋巴结经病理学检查发现9只兔VX2舌癌的同侧颈深淋巴结均发生转移,但对侧颈深淋巴结无转移。颈浅和下颌下淋巴结无转移。同侧转移淋巴结横断面最大平均直径为(0.82±0.03)cm。在间接淋巴造影后1分钟,淋巴结增强最为明显,此后明显减弱,间接淋巴造影后1、5、15分钟的CT值分别为(687.4±55.6)Hu、(535.1±86.6)Hu和(282.3±19.4)Hu。转移性淋巴结增强显影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周边凹凸不平,正常颈深淋巴结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光滑,无充盈缺损。所有兔在造影整个过程中未见下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和颈部血管显影。结论间接淋巴造影CT可定位兔VX2舌癌前哨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等离子技术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以及 P物质(SP)能神经的病理变化.方法用等离子治疗仪切断 46例(切断组)PAR患者鼻腔的筛前神经,用计分法分别评定其疗效,并与不切断筛前神经的17例(不切断组)进行比较.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切断组鼻粘膜SP能神经内P物质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根据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的神经纤维的面积行定量测定并与非PAR患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切断组计分值由治疗前的12.9, 降为治疗后的6.1,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不切断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SP免疫反应(SP-IR)阳性纤维的面积在切断组治疗前与切断后之间,PAR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性.结论SP在PAR的发病中确实起一定作用,SP-IR阳性纤维在PAR患者的鼻粘膜内含量高于正常人,等离子切断筛前神经是治疗PAR的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兔VX2舌癌颈深淋巴转移模型并研究颈淋巴转移特点.方法 新西兰白兔16只,分别于左舌腹黏膜下接种VX2瘤,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每组4只,分别在接种VX2瘤后第7、14、21和28天分4批处死动物,观察舌癌形成和颈深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VX2舌肿瘤成瘤率100%.接种后第7、14、21和28天,舌肿瘤最大平均直径分别为(0.74±0.06)cm(x±s,以下同)、(1.62±0.06)cm、(1.82±0.04)cm和(2.52±0.07)cm.接种后第7天组、14天组和21天组,所有兔双侧颈部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第28天组,4只兔同侧均触及肿大颈淋巴结.病理结果显示,接种后第7天组4只兔无颈淋巴转移,第14天组、21天组和28天组,同侧颈深淋巴转移率均为100%,该淋巴结位于喉气管旁;第28天组4只兔中有2只兔出现对侧颈深淋巴转移.接种后第7天组、14天组、21天组和第28天组,同侧颈深淋巴结最大平均横径分别为(0.52±0.03)cm、(0.78±0.04)cm、(0.82±0.03)cm和(1.42±0.08)cm.颈浅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未发现肿瘤转移.结论 兔舌腹接种VX2肿瘤后,只有颈深淋巴结出现转移,接种后第2周起可以建立VX2舌癌颈深淋巴转移模型.  相似文献   
7.
小儿食管异物72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食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食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2例患儿均成功取出异物,其中9例食管损伤大或可疑食管小穿孔患儿予术后插鼻饲管3~5d,经管饮食,2周后痊愈出院。本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硬币类或外形圆钝不易抓取、且与食管之间存在空隙的小儿食管异物采用Foley管取出法较适合,对于异物外形复杂、尖锐与食管之间无空隙的病例宜采用硬食管镜法取出,对于异物所处部位偏下、穿孔较大、合并大血管损伤或继发纵隔脓肿形成者宜转胸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声反射检查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应用Eccovision型声反射鼻测量计对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测试,记录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鼻腔容积(NCV)和鼻阻力(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MCA和NCV值术后比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而NR值术后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鼻声反射可以作为鼻中隔矫正手术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舌癌的早期转移颈淋巴结在CT间接淋巴造影中的特点。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法分成3组,颈淋巴结正常组、增生组及早期转移组各6只;分别于注射前及在舌腹黏膜下注射0.5 mL欧乃派克后1、5、15、20 min行轴位CT扫描,观察3组淋巴结在间接淋巴造影时的不同特点。结果:所有动物在造影整个过程中颌下淋巴结及颈浅淋巴结均未显影,而只有颈深淋巴结在所有动物中均显影,整个显影过程中未见有明显的血管显影。在CT上转移组淋巴结的平均直径为(0.73±0.08)cm,增生组为(0.75±0.10)cm,而正常组为(0.47±0.05)cm,正常组淋巴结大小分别与转移组和增生组淋巴结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淋巴结内造影剂消退缓慢,而增生组及正常组淋巴结内造影剂消退较快;转移组淋巴结表现为充盈缺损、周边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毛糙,而增生组及正常组淋巴结质地均匀,周边光滑,无充盈缺损。结论:CT间接淋巴造影对舌癌颈淋巴结早期转移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这些特异性有可能作为诊断早期转移淋巴结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