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由半乳糖化磁性白蛋白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方法 全部大鼠随机分为 4组 ,经舌静脉 ,按分组分别注射 :游离阿霉素组(FADM )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 (MADM ) ;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 (Gal2 9 ADM ) ;半乳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 外加磁场 (Gal2 9 ADM M ) ,剂量均为阿霉素 2 .5mg/kg体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 ,器官组织制成匀浆 ,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 ,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 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 ,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积程度从高到低 :肝 :D靶肝 >D非靶肝、C >B >A ;心脏、肾、血浆 :A >B >D、C ;脾 :B >A、C、D ;肺 :B>A >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注入体内后 ,在心、肺、肝、脾、肾中的药物浓度在 15~ 3 0min达峰值 ,而半乳糖化后 ,阿霉素的药物峰值提前到 5min或之前。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化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结论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 ,可显著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 ,并显著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 ,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由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纳米粒运载的阿霉素经舌静脉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的分布状况.方法全部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经舌静脉,按分组分别注射相应药物,剂量均为阿霉素2.5 mg/kg体重.取全血、心、肺、肝、脾、肾.全血制成血浆,器官组织制成匀浆,盐酸乙醇法提取阿霉素,用荧光光度计测量.结果静脉注射同等剂量、不同剂型的阿霉素药物后,阿霉素在器官中的蓄积程度从高到低:肝:D靶肝>D非靶肝、C>B>A;心脏、肾、血浆:A>B>D、C;脾:B>A、C、D;肺:B>A>C、D.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注入体内后,在心、肺、肝、脾、肾中的药物浓度在15~30min达峰值,而半乳糖化后,阿霉素的药物峰值提前到5 min或之前.外加磁场和未加磁场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组的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指数是均高于磁性白蛋白纳米粒.结论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经半乳糖化后,可显著增强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并显著降低心、肺、脾、肾、血浆肝外器官的组织阿霉素浓度.利用外加磁场,可提高阿霉素在肝脏特定部位蓄积的能力.因此,静脉注射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外加磁场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大鼠正中开腹,肝动脉插管并固定,肝动脉注射125I-ADR-GHMN(相当于阿霉素0.5 mg/kg),左外叶加磁场,磁场应用30 min,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对照组:肝动脉注射ADR-GHMN,左外叶不加磁场,30min后,移去磁场后,动物立即处死,立即取靶区肝、非靶区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肝组织作病理切片.结果注入的纳米粒75~85%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极少.病理切片显示磁区小动脉见大量纳米粒存在,对照组及非磁区肝中纳米粒很少见.结论ADR-GHMN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磁靶向性;在磁场作用下,ADR-GHMN主要分布于肝脏,其它脏器含量很少;试验组肾、心、肺、小肠、脾及外周血于对照组的放射活性比较明显降低,表明磁性物质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MADM-NP M)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光镜、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DNA电泳以及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杀瘤活性。结果 形态出现明显改变,电镜证实出现细胞凋亡;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MADM-NP M)组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Gal-ADM-NP)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剂量相似(P>0.05),Gal-MADM-NP M组抑制率明显提高,半数抑制剂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MADM-NP M、Gal-ADM-NP、Gal-MADM-NP都具有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Gal-MADM-NP M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较性MADM-NP及Gal-ADM-NP为强,作用机制可能与半乳糖配体的特异性介导和人肝癌细胞上半乳糖受体的识别内吞作用及联合外磁场有关。  相似文献   
5.
席浩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35-936
目的 总结改良児玉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的经验和效果,以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该院40例乳腺癌病人采用改良児玉法手术的经验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改良的児玉法清除的LevelⅢ组淋巴结的个数在1~7枚,平均4.82枚,胸大小肌之间的Rotter淋巴结清除个数2~4枚,平均3.31个。39例病人无胸壁局部复发,胸大肌外形饱满无塌陷,张力良好,上肢功能及肌力接近于对侧。结论 改良児玉法易于完成腋窝LevelIII淋巴结的清扫,对于需行锁骨下组淋巴结清扫乳腺癌均可采用此法清除腋窝高位组淋巴结,安全易行,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在肝门部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对6例侵犯肝动脉的围肝门区恶性肿瘤,均行联合肝叶切除的根治性手术,并联合对受侵的肝动脉切除,并行门静脉与肝动脉近端合适部位的吻合,完成门静脉动脉化处理。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术后病理根治性切除率为100%。术后观察6个月以上,未见门脉高压和肝损害的出现。结论  在肝动脉受肿瘤侵犯被迫切除时,根据剩余肝体积的多少,选择合适的肝动脉口径行门静脉动脉化,不失是一种保留肝动脉血供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切除率,而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肝圆韧带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附2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浩  李玉坤  李浩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04-505
目的探寻一种上腹部带血管蒂的非大网膜自体组织修复胆道缺损或上消化道穿孔的方法。方法修复胆管缺损时,切断肝圆韧带,游离靠肝侧的肝圆韧带,将其剖开,黏膜面朝内,与胆管缝合。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中,将肝圆韧带近脐部切断,分别结扎断端。游离肝圆韧带至肝脏附着处,再修整溃疡穿孔后,在穿孔部位用4号不吸收线垒层缝合3针,将肝圆韧带游离端覆盖在穿孔处,再收紧打结。结果胆道修复中无胆漏和胆道狭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病人无胃肠瘘扣腹腔脓肿,均顺利出院。结论肝圆韧带作为上腹部的一根游离度大的仍有管腔存在的韧带在上腹部众多的手术中是一很好的生物补片材料。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经验,以提高本病的疗效。方法 对1994年1月~2002年12月的30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获得随访的22例,效果优良者17例,良者2例。差者3例。术中无死亡。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优选方式,附以适当的抗反流装置,提高手术操作技巧。能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94例肝门胆管癌外科治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联合扩大肝切除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对进展期的肝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2002年11月中的94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其中56例行肿瘤切除术,40例合并部分肝切除.临床和病理的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处理.结果行切除术病人中Ⅲa,Ⅲb病人占44.6%;其中切除病人中66.7%行部分肝切除,住院期内死亡4人.切除根治术能获得较好的生存率.本组切缘无残率为53.6%,5年生率为23.1%;另本组行切除术病人中46.4%淋巴结受累,局部淋巴结受侵犯的病人和无淋巴结侵犯的病人的5年生存率相似.病人生存期与是否行根治术,切缘残癌情况,肿瘤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有显著关系.结论 联合肝切除加淋巴结系统的淋巴结清扫为肝门胆管癌患者获得了较好的长期生存率.如果能确保切缘无残,局部切除对肝门胆管癌的疗效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