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拟应用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分别刺激帕金森病(PD)患者M1手代表区(M1Hand)及运动前区(PMC),探讨不同干预手段对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以及M1与PMC间的联系。方法:对18名确诊PD患者先后进行4种不同干预,即口服美多芭、低频rTMS刺激M1Hand(0.5Hz,100%静息阈值,共1600次脉冲)、低频rTMS刺激PMC(0.5Hz,100%静息阈值,共1600次脉冲)以及假刺激。于每次干预前后各进行临床评价并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EP)相关指标。结果:①口服美多芭后UPDRSⅢ(P=0.001)以及其中有关僵直(P=0.001)、运动迟缓(P<0.001)的评分均较服药前显著改善。三种不同磁刺激干预产生结果不同,M1Hand组UPDRSⅢ减低(P=0.015),僵直(P=0.010)、运动迟缓(P=0.004)亦有所改善;PMC组UPDRSⅢ较干预前减低(P=0.046),僵直评分亦减低,但无显著性意义(P=0.163);②口服美多芭1h后MEP120减低(P=0.002),CSP延长(P=0.006);M1Hand组MEP120无著变,而CSP延长(P=0.015);PMC组MEP120减低(P=0.004),而CSP无著变;假刺激组则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低频rTMS对不同脑区产生的效应不同:刺激M1可使CSP延长;而刺激PMC可使MEP波幅减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BACE)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一天和术后1个月行DCE-MRI检查。利用后处理软件分析图像,记录术前术后K~(trans)、K_(ep)、V_e、V_p四个定量参数的变化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1个月后复查,11例患者治疗有效,K~(trans)、K_(ep)、V_e、V_p四个数值较术前均下降,其中K~(trans)、K_(ep)、V_e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V_p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与无效组术后四个数值相比,K~(trans)和V_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AUC(曲线下面积)为1和0.818、灵敏度100%和85.7%,特异度100%和72.7%。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有助于判断肺癌BACE治疗效果,但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颞叶癫痫患者病灶区和非病灶区脑电相位的同步关系,并与正常对照者比较,为癫痫发作的超同步放电机制提供支持.方法 选择经临床确诊且责任病灶为左颞区的颞叶癫痫患者20例和正常对照者10例,双侧颞区各放置4个记录电极,电极间距为20 mm.应用Hilbert变换提取以上脑电的相位,应用互相关方法分别计算左右两侧颞区每个区内每两导脑电相位间的互相关系数,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 10.0处理.结果 颞叶癫痫组病灶区与正常组左颞区脑电相位的平均互相关系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右侧脑电相位的平均互相关系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叶癫痫组病灶区与非病灶区脑电相位的平均互相关系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两侧脑电相位的平均互相关系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脑电相位的最大互相关系数均位于两个相邻导联间,颞叶癫痫组37.5%的位于相隔导联间.结论 颞叶癫痫病灶区存在超同步放电现象,非病灶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同步放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运动区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16例PD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其辅助运动区,频率为5 Hz,共1200次脉冲,磁刺激强度为100%静息阈值(RMT)。于干预前30 min及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成分N30等指标。 结果重复经颅磁刺激后10 min,P20~N30波幅较刺激前显著增高(P<0.05),同时P/F指数显著减低(P<0.05);运动诱发电位(MEP120)波幅显著增高,且在刺激后10 min达到峰值。 结论频率为5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运动区,不仅可暂时改善辅助运动区局部的兴奋性,还可影响与之存在纤维联系的第一躯体运动区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不同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模式家兔颈动脉体在体模型,探讨不同频率IH/ROX暴露后家兔颈动脉体的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 方法 49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家兔(2.5~3.0 kg)分为7组,每组7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右窦神经,窦神经去包膜显露髓鞘,游离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记录窦神经传入活性.结扎近心端,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程控蠕动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低氧灌注液和(或)正常氧灌注液,在右侧颈总动脉内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模式IH/ROX暴露条件或持续低氧条件.按灌注频率分组为:间歇正常氧组(21%0:,15 s;21%02,1 min 45 s)、10次/h组(21%02,5 min 45 s)、30次/h组(21%02,1 min 45 s)、50次/h组(21%02,57 s)、60次/h组(21%02,45 s)、90次/h组(21%02,25 s),均反复灌注60次;持续低氧组:间歇正常灌注1 h 45 min,随后给予5%O2持续15 min.静置30 min,采集窦神经传入活性频率(Charge F),游离收集右侧颈动脉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颈动脉体裂解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标准化.整体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比较用Tamhane T2法. 结果 随着间歇正常氧频率增加,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整体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F=25 601.39,2390.48,6945.84,均P<0.05),50/hr组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组.且Charge F与IL-6和内皮素-1相关(r=0.736,0.757,均P<0.05);而组间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差异不明显.随着间歇低氧频率增加,HIF-1水平逐渐增加(F=5241.10,P<0.01),持续低氧组HIF-1水平最高.VEGF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F=5931.30,P<0.05),持续低氧组VEGF水平增加最明显. 结论 IH/ROX暴露后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明显增强并与颈动脉体炎症和血管收缩密切相关,颈动脉体的炎症来源于再氧合时段而非来源于间歇低氧时段,这一过程受到IH/ROX频率的影响.随着IH/ROX频率的不断增加,颈动脉体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窦神经长期易化先是逐渐增加,而后再逐渐下降.15 min的持续低氧未造成明确的炎性损伤,而HIF-1和VEGF是IH/ROX适应性通道成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建立不同间歇低氧(IH)程度、IH时间和再氧合(ROX)时间以及持续低氧(CH)模式家兔在体颈动脉体和颈总动脉模型.方法 由计算机程序控制单片机,在串口通讯协议驱动下,由下位机芯片控制不同氧分压(PO2)灌注液的灌注过程.45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家兔(2.5~3.0 kg)复合麻醉后保留自主呼吸,游离右侧颈总动脉和窦神经(CSN),显露CSN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并安放电极记录CSN传入活性.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向心端血流,并向右侧颈总动脉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蠕动输液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灌注液(2 mL/min).灌注低氧灌注液,而后再灌注正常氧灌注液,交替往复形成IH/ROX循环,从而在颈总动脉内模拟出睡眠呼吸暂停状态的不同IH模式IH/ROX暴露情况;或持续灌注低氧液以模拟CH暴露情况.监测颈动脉体CSN传人活性,完成暴露后游离收集颈动脉体和插管远心端的颈总动脉及其分叉作为标本.结果 正常氧灌注时CSN化学传人细束的基线频率为(0.17±0.03)次脉冲/s(impulse/s),平均波幅为(46.2±4.4)μV;低氧灌注时传人频率为(0.64±0.09)impulse/s,平均波幅为(87.4±6.6)μ,V;正常氧灌注液的PO2约为(139±1.5)mm Hg,而IH灌注液的PO2约为(35.2±1.3)mm Hg.结论 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不同IH和CH模式时颈动脉体和颈总动脉多种神经和生物化学变化,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实验性海马癫痫对脑干损害的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儿痉挛症是儿童期难治性癫痫的一种 ,多发病于婴幼儿时期 ,预后极差 ,即便控制发作也难免影响智能发育。对于婴儿痉挛症起源曾有很多观点 ,有人认为起源于脑干 ,多数人认为起源于大脑皮层。本实验通过观察出生后半月幼年小鼠及出生后两个月成年小鼠急性癫痫模型的病理损害 ,以期进一步揭示婴儿痉挛症的发病机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周龄京白小鼠20只 ,2月龄京白小鼠20只。2 %匹洛卡品。1.2方法采用2周龄京白小鼠20只作为第1组 ;2月龄京白小鼠20只作为第2组。第1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2 %匹洛卡品0.02~0.04…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P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影响的持续效应。方法:对38例PD患者,予0.5Hz rTMS刺激其主要受累肢体对侧的M1Hand(20×80,100%RMT),连续7d。于首次干预前及末次干预后20min、1周及1个月分别评价其临床运动功能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低频rTMS干预后,PD患者UPDRS Ⅲ、僵直、运动迟缓评分、计时运动试验及CSP均存在显著时间效应(P<0.001)。结论:低频rTMS可改善PD患者运动迟缓症状,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1个月,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光敏性癫痫对光的依赖性。方法 选取 30例光敏性癫痫的患者作为异常组行诱发实验 ,并与 10例正常人对照。采用间歇性闪光刺激和图形刺激诱发癫痫。取诱发前及诱发后的脑电数据 ,用Grass -Berger方程进行维数分析。结果 对照组各段维数变化小于 5 % ,变化稳定 ;异常组的维数变化大于 14 .4 % ,且随频率的不同有大幅度变化。 30例中 1例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癫痫发作退出。结论 闪光频率的变化可导致光敏性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