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与HBV复制状况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arge surface protein,LHBs)、HBV DNA以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简称HBV-M)模式测定,探讨LHBs与HBV 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LHBs反应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LHBs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534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乙型肝炎抗原抗体五项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阳性与HBeAg阴性间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10.847),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37.8761)。结论:LHBs是从蛋白水平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血清中的LHBs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HBeAg阴性患者LHBs检测可作为体内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清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内由胆固醇代谢过程中分解代谢后而生成,并经分泌进入肠道,再由肠循环后重复被肝脏所利用.检测结果一般反应了肝脏的合成、分泌、代谢等功能,据文献报道对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可较好地反映肝脏功能、肝功能损害程度、疗效观察的文章较多,而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对其它疾病中的意义报道较少,笔者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乙肝患者的HBV-LP及HBV DNA,探讨HBV-L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HBV-LP检测采用ELISA法,HBV DNA检测采用RT-PCR法.结果 HBV-LP检测及HBV DN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4.89%、99.68%和60.63%、100%(P〉0.05);两检测的+LR和-LR分别为202.78、60.63和0.3522、0.3937,+LR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HBV-LP检测有与HBV DNA检测相近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阳性似然比更高于HBV DNA检测,为较好的检测HBV DNA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ICU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临床特征,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ICU 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50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患者分离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时间、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均与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显著相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支气管灌洗、机械通气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使用碳青霉烯类和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支气管灌洗、机械通气是ICU HAP患者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血清抗CCP、RF、CRP和ESR检测对R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多发、致畸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致残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神经系统疾病、心包炎、淋巴腺炎等。我国患病率为0.3%-0.6%,R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如果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于1987年制定的分类标准诊断,往往已是其患病后的1~2年或更长时间,此时已出现不可逆的关节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水平的联合检测,探讨其治疗观察及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人(36例)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血浆tPA、PAI-1、uPA及uPAR的联合检测(ELISA法)。结果 36例脑梗死病人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tPA、PAI-1、uPA和uPAR水平均有明显增高(均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PA又有明显升高(P<0.05),而PAI-1,uPA and uPAR则在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P<0.01),PAI-1及uPAR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血浆tPA、PAI-1、uPA和uPAR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病人的治疗状况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观察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肌酐(Scr)对于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糖尿病肾病病人及对照组(3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β2-MG,生化法测定尿mALB及血清Scr。结果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CysC、Scr、β2-MG及尿mAL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0.01);CysC与其它3种检测相比阳性率较高,且有较好的正相关。结论血清CysC检测更利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反映糖尿病肾病病人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OP)浓度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以及正常人血清TPO浓度。血清TOP浓度正常人、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分别为(136.24±68.56)pg.m l-1、(124.34±41.31)pg.m l-1和(59.05±52.77)pg.m l-1。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血清TPO浓度较正常人明显降低(t=4.04,P<0.001);正常人的血清TPO浓度受外周血小板计数的调节,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而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86,P<0.001)、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呈负相关(r=0.49,P<0.05)。肝细胞产生TPO不足可能是肝硬化发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浓度可能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3种HBV标志物(HBV-M)模式的HBV表面大蛋白(LHBs)和HBV DNA,对比并观察其相关关系,探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检测LHB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3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HBeAg阴性者346例,以ELISA法进行LHBs和HBV-M检测,荧光定量PCR方法 进行HBV DNA检测,并与HBeAg阳性者的检测结果 作比较.结果 534份乙型肝炎患者的LHBs、HBV DNA检测结果 显示:L组(大三阳)LHBs与HBV D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21%和86.17%,两种检测方法 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S组(小三阳)及DN组(HBeAg和抗-Hbe均阴性)LHBs与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3.67%、81.48%和42.32%、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HBeAg阴性的346例样本中LHBs与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39%和4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BV DNA检测的196例阴性样本经LHBs检测阳性率为68.88%.结论 LHBs可作为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且与HBV DNA检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特别对于HBeAg阴性的患者LHBs检测可作为体内HBV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较好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代偿功能的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PLT)的关系.方法 将4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代偿与否分为代偿组(n=15)和失代偿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7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TPO水平.结果 对照组、肝硬化肝功能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36.24±68.56)pg·ml^-1、(124.34±41.31)pg·ml^-1和(59.05±52.77)pg·ml^-1;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水平与外周PLT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5).结论 肝细胞产生TPO不足可能是肝硬化引发PLT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