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位于胫股关节前方皮下,位置表浅,易于触及,容易损伤。它与股骨构成髌股关节,是构成伸膝装置的一部分,能增加股四头肌肌腱的力学优势,有助于股骨远端前方关节面的营养供给,保护股骨髁免受外伤,并将股四头肌的拉伸应力传导至髌腱,还可通过增加伸膝装置至膝关节旋转轴线的距离,改善股四头肌效能,加长股四头肌的力臂。髌骨全切后,膝关节完全伸直时,股四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应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联合纳米人工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肱骨近端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5例肱骨近端Ⅲ、Ⅳ型骨折患者,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复位后于骨缺损处分别进行纳米人工骨(纳米人工骨组,25例)及同种异体骨(同种异体骨组,20例)植骨,然后均放置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检测患者的血清钙及血清磷水平,并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0±3.6)个月。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1周和术后1、3、6个月的血清钙及血清磷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种异体骨组有5例患者发生排异反应,因引流量增多而延迟拔管,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为(14.0±2.7)μg/L,显著高于术前的(3.0±2.5)μg/L(P<0.05)。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纳米人工骨组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优11例、良7例、一般6例、差1例,优良率为72%;同种异体骨组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为优10例、良6例、一般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两组间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满意的植骨填充材料,安全性较同种异体骨好,疗效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Cable-Pin系统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30例(张力带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VA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54.3±9.8)min,较张力带组(48.5±6.1)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100)。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6.8±2.7)周,较张力带组(11.5±1.2)周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0,P=0.001)。微创组术后前3个月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2、3、6、12、18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18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一期行外固定支架。术后对存在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或骨外露或窦道患者行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进行治疗以控制感染,均采用病灶清除,切除死骨后植骨,进行带蒂皮瓣转移治疗。结果:2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炎症复发,再次手术后愈合,成活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均有感觉功能。随访16~24个月,21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4~18个月;2例延期愈合,再次行切开加压锁钉钢板加植骨后愈合。无深部感染;5例出现针道感染,拔出外固定钢针后,换药1周愈合;3例腓肠肌萎缩;2例膝关节轻度受限;2例踝关节功能背伸受限,但行走功能可。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带蒂皮瓣转移手术技术可达到同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目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急诊骨盆骨折3种固定方法(床单环绕、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09-2016-09我院诊断为骨盆骨折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资料,记录以下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临床特点作为统计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受伤方式、骨折分型(Tiles A/B/C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动脉栓塞(是/否)、初始血红蛋白(Hb)水平、复杂创伤(是/否)、入院后6h内输入浓缩红细胞量及住院时间。结果:3种固定骨盆的方法在骨盆骨折引起的动脉栓塞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骨盆区致死性出血方面,外固定支架的运用能较好控制出血(P<0.05),并且外固定支架固定组的总体6h浓缩红细胞输血量显著少于床单环绕组及捆绑装置组(P<0.05);3种固定方法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骨折时采取床单环绕、捆绑带装置及外固定支架均可迅速稳定骨盆,有效控制出血。虽然外固定支架相对于前两种固定方法而言止血效果更佳,但床单环绕和捆绑带装置的固定时间短,因此更适用于院前急救及急诊室内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