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7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视盘玻璃膜疣,最初仅有十数例报告。自1966年Lorentzen报告70例视盘玻璃膜疣后,大组病例屡有报道。由于其特殊的眼底形态,常将其与视乳头水肿相混淆。如合并有其它眼底改变,如出血、血管异常等,则易于误诊为视乳头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等。所查国内文献,见于报道者甚少。现将我  相似文献   
2.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既损伤核酸(尤其是DNA),也损伤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后者受到电离辐射的直接或间接损伤,产生脂类过氧化物及其分解产物丙二醛(malonaialdehyde,MDA),造成膜脂质损伤。因此MDA 含量升高间接地反映自由基参予了组织损伤过程。为了了解快中子辐射性视网膜损伤后,视网膜SOD 与MDA 变化及其对复方樟柳  相似文献   
3.
4.
一、前言自从1961年Javan和Bernett发明氦氖气体激光,得到了连续震荡的激光以后,氦氖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Yeh和Cummisn(1964)首先利用氦氖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测定流体中聚苯乙烯球的流速。70年代初,此项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才逐渐得以应用。在医学临床和科研中广泛被应用于脑、皮肤、内耳、心胸循环的研究。Riva等(1972)首先应用LDT研究血流动力学,并将它引入眼科基础研究,至80年代国外应用此项技术对眼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杜力  宋琛 《眼科研究》1989,7(3):158-162
图像反转视觉诱发电位(以下简称P-VEP)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以下简称F-VEP)是视觉诱发电位(以下简称VEP)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它们所采用的刺激方式不同,因此  相似文献   
6.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是一种存在于血浆、细胞表面和细胞基质中的高分子糖蛋白。它具有许多功能,如: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附和移行,参与创伤愈合、组织炎症及纤维化过程等。现已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领域。本文就Fn 的生物学性状,与创伤愈合有关的生理以及在眼科角膜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上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简称EGF)是从雄鼠下颌腺分离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000。它能在一些种属的动物中刺激上皮组织的增生和角化。在眼科界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就其来源、生物学效应、毒性学、免疫学以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1973~1983),到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中,部分患者既不是特发性的也不是颞动脉炎的,而是头部或身体其它部外伤后而发生前部或后部视神经缺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军  宋琛 《眼科研究》1989,7(1):49-50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眼病,由单纯疱疹病毒(HSV-I)感染发病,病情顽固,易于复发,严重影响视力。局部用药是该病治疗的主要方法。现有的抗HSV药如2%无环鸟苷,0.1%疱疹净,0.5%三氮唑核  相似文献   
10.
实验观察了兔角膜碱烧伤后角膜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变化。角膜碱烧伤模型为中央区角膜,直径9毫米,2当量浓度的氢氧化钠,烧伤60秒钟。实验结果表明,烧伤后第3、7和15天,角膜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正常角膜显著下降,P<0.01。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发现,烧伤后的角膜组织中有过氧化自由基存在(g值为2.0106±0.0027)。实验结果提示:超氧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可能是造成碱烧伤后组织病理损伤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