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弓首蛔虫及狮弓蛔虫线粒体基因组nad4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犬、猫常见蛔虫的线粒体DNA(mtDNA)中烟酰胺脱氢酶亚基Ⅳ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以期找出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和种群遗传关系。方法抽提61个弓首属蛔虫(包括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和犊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虫体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pnad4,然后用SSCP技术和DNA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犬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17%,与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种间的平均序列差异分别为13.92%、16.48%、15.12%和20.32%。猫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00%,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平均序列差异分别是17.90%、13.55%和18.50%。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序列差异为0.13%,与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序列差异分别为13.50%和20.60%。结论犬弓首蛔虫不同地方虫株的pnad4有一定差异,猫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较小,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很小。弓首属各虫种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狮弓蛔虫的差异都较大。马来西亚弓首蛔虫pnad4序列与其它虫种差异都较大,证明它确为一独立种。pnad4序列是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理想的种特异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分子生物学诊断和基因型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弓形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给全世界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弓形虫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较为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诊断、免疫学检测等费时且不够稳定。而以核酸扩增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如实时定量PCR(RT-PCR)、巢式-PCR和PCR-RFLP等的应用,不仅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快速、灵敏、特异及稳定的检测方法,而且通过对病原基因型的分析鉴定为弓形虫群体生物学、流行病学、疫苗研究及对基因型和疾病模式之间潜在的相关性研究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 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核糖体DNA(rDNA)的第一与第二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TS-1及ITS-2)鉴定从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分离出来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种类。方法将鲁道夫对盲囊线虫样品GZ1、GZ2、GZ3和GZ4的ITS-1、5.8S、ITS-2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TM公布的Contracaecum rudolphii A、B种相应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来自鸬鹚体内的4条鲁道夫对盲囊线虫具有相同长度的ITS序列,其ITS-1、5.8S、ITS-2分别为451、157和268bp,与GenBankTM公布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但在第108位缺失T。结论来自广州动物园鸬鹚体内的对盲囊线虫是C.rudolphii B。  相似文献   
5.
猪弓形虫病诊断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它感染的中间宿主有草食动物、猪、灵长类、其它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在家畜中,我国以猪的感染较多,猪也是我国人群流行弓形虫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20世纪70-80年代,弓形虫病曾在我国养猪场中大规模暴发流行,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弓形虫感染人可以引起流产或先天性的疾病,导致婴幼儿发育畸形、智力障碍、脑炎及脑膜炎等。Mead等评估,美国每年大约有225000新病例,50%的病例是通过食物感染的。在美国猪肉已成为人感染弓形虫病的主要来源。为了寻求更敏感、特异和价廉的诊断方法及新的更好的治疗药物,本文对猪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湖南省日本血吸虫不同自然隔离群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基因(coxl)部分序列(pcoxl)的变异,为阐明我国日本血吸虫的种群遗传结构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湖南省岳阳君山、汨罗的日本血吸虫的pcoxl片段进行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结果获得480bp的pcoxl序列。经DNAstar软件分析,pcoxl序列有一定的种内差异(0~1.2%)。结论本研究为阐明我国日本血吸虫的种群遗传结构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7.
犬复孔绦虫ITS及5.8S rDNA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从我国广东广州和湛江犬小肠中采集的2条犬复孔绦虫作为研究对象。以保守引物NC5及NC2扩增犬复孔绦虫的ITS-1,5.8S及ITS-2rDNA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和酶切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来自广州和湛江的2条犬复孔绦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分别为1536bp、1385bp,2条犬复孔绦虫的ITS-1、ITS-2序列相差较大,分别为20.80%、27.17%,而5.8S序列相差较小(1.49%)。结论由于犬复孔绦虫ITS序列复杂,种内存在的差异大,故不适于作为犬复孔绦虫种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集于广州1只猫小肠内、形态与犬弓首蛔虫相似的寄生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以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遗传标记对虫体进行种特异PCR鉴定,并测定了ITS-2序列,将序列与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序列进行比较,得到其序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结果用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进行扩增时,能扩增出明显的DNA片段,而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种特异性引物对试验虫体DNA扩增时不能扩增出任何DNA片段。试验虫体的ITS-2序列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100%,与猫弓首蛔虫的相似性为88.7%~89.0%,与犬弓首蛔虫相似性为75.8%。结论经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从广州猫体采集的蛔虫为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在我国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根据作者已测得的Contracaecumogmorhini复合种 (包括Contracaecumogmorhini和Contracaecummargolisi)线粒体DNAcox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针对C .margolisi的特异性引物(CHL1,CHL2 ) ,通过PCR条件优化和扩增 ,C .margolisi扩增出 1条清晰的 30 6bp大小的特异DNA片段 ,而其他虫体如C .ogmorhini、拟地新线虫、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猪蛔虫、犬弓首蛔虫、猪有齿食道口线虫等 14个对照样本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敏感性实验可检测到C .margolisiDNA的最低浓度为 0 34ng μL ,从而初步建立了鉴定C .ogmorhini复合种的特异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 ,不仅可用于C .ogmorhini复合种的分类鉴定 ,也可用于它们所导致的寄生虫病的诊断、防制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也为C .ogmorhini复合种在中国的分布及其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因在器官发育及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节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Sydney Brenner,H.Robert Horvitz及John E.Sulston荣获200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本概要介绍这一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及这一科学发现和其它生命科学研究所用的优秀模型生物-秀丽新杆线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