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临床检测指标特点,寻找可预警轻型/普通型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8例,重型/危重型组16例。分析患者入院3天内血常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血小板(PLT)]、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EA)]、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病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结果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外周血WBC、NEU、MON、PLT、LYM、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CD19+、CD16+CD56+细胞计数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其中CD3+T细胞(t=2.24、P=0.03)、CD3+CD4+T细胞(t=2.148、P=0.037)和外周血淋巴细胞(t=2.039、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血清IL-6为21.06(11.02,36.43)pg/ml,轻型/普通型组患者为6.13(3.14,12.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2、P=0.00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咽拭子样本和粪便样本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分别为(30.03±1.196)和(33.12±1.48),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33.56±0.75)和(35.76±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2,t=1.545、P=0.130)。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住院天数[(25.06±3.01)d]显著长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11.79±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P<0.00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IL-6(OR=1.059、P=0.039)和住院天数(OR=1.173、P=0.005)均为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严重程度COVID-19患者入院初期淋巴细胞及亚群、IL-6及病毒核酸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住院天数和IL-6异常升高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对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分型的早期预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目标性监测资料,评估发展趋势,为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目标性监测要求,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研究期间所有入住ICU>48 h患者进行监测,计算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性感染发病率。结果 共纳入2 057例患者,ICU住院总日数为30 195 d,发生医院感染354例,感染率为17.21%;呼吸机平均使用率为53.4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总发病率为8.80‰;中心静脉导管平均使用率为65.7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CRBSI)的总发病率为3.58‰;导尿管平均使用率为76.85%,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总发病率为2.24‰;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占18.75%、16.96%和15.18%;常用抗菌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替考拉林和舒普深,分别占15.24%、11.52%、10.97%和10.97%;联合用药以一联为主,占39.75%。结论 呼吸机平均使用率及VAP的总发病率、导尿管平均使用率及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总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总发病率仍较高,说明3种导管感染预防与控制还有一定空间,仍为ICU干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To study the effect of HBx gene on the apoptosis of the cell lines (L02, HepG2)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Bx and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IAP), the apoptosis of pcDNA3.1-HBx transiently transfected cell lines (L02, HepG2)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mRNA expression of XIAP was assayed by real-time RT-PCR. Our study showed (1) the mor- phology of L02/pcDNA3.1-HBx was changed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ells mimicked that of HepG2 cells; (2) HBx gene could be detected in L02/pcDNA3.1-HBx and HepG2/ pcDNA3.1-HBx; (3) the apoptosis rate of L02/pcDNA 3.1-HBx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02 cells (P<0.01) and the apoptosis rate of HepG2/pcDNA3.1-HBx was lower than that of HepG2 cells (P<0.05); (4) the XIAP expression in L02 was about 3 times that in L02/pcDNA3.1-HBx cells (P<0.01), and the expression of XIAP in HepG2/pcDNA3.1-HBx was about 4 times that in HepG2 (P<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HBx gene may promote the apoptosis of normal hepatocytes and inhibit the apoptosis of cells of he- patic carcinoma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XIAP.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株铜绿假单胞菌即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PA17、mucA基因经典突变的黏液型PD0300、含野生型mucA基因的非黏液型PA01生物被膜早期形成和成熟形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和胞外基质藻酸盐在黏液型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PAl7、PAO1、PD0300的单菌落穿刺接种1%琼脂糖平板,肉眼观察细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测定细菌运动环评估3株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采用结晶紫对膜内黏附细菌染色,测定其吸光度(A)值,建立24 h内3株细菌的黏附曲线;建立未饱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检测早期和成熟期的胞外藻酸盐分泌;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态生物被膜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黏液型PA17、非黏液型PAO1菌株蹭行运动的直径小于黏液型PDO300(P<0.05),PA17、PAO1的运动能力弱于PDO300菌株;黏液型PDO300在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能力最强,非黏液型PAO1次之,黏液型PA17最弱;在未饱和生物被膜早期和成熟期黏液型菌株PA17、PDO300藻酸盐合成均明显高于非黏液型菌株PAO1(P<0.05),而PA17和PDO300在生物被膜相同时期的藻酸盐合成无明显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PA17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中,不可逆黏附形成明显迟于非黏液型PAO1和黏液型PDO300,PA17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薄膜状,与非黏液型PAO1成熟生物被膜类似;而PDO300不可逆黏附形成早,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蘑菇状.结论 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是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的重要方式,可能影响成熟生物被膜的形态;而藻酸盐不是早期黏附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最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 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 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 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 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藻酸盐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渗透性及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典突变黏液菌株(PDO300)和标准非黏液菌株(PAO1)作为实验菌株,PIA平板观察细菌的黏液表型;色氨酸反应法测定其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的产量;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两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分别检测两菌株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三明治夹心法"检测两菌株生物被膜状态下对庆大霉素的渗透性。结果:PDO300表现出明显的黏液表型,较PAO1的多糖蛋白复合物产量明显增高。两者对庆大霉素的MIC均为2μg/ml,浮游状态下两者对20μg/ml庆大霉素敏感性一致。生物被膜24h的渗透率PAO1为90%,而PDO300为50%。PDO300对20μg/ml庆大霉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藻酸盐可以显著降低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渗透性及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茵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0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9.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β受体阻滞剂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25例住院的围生期心肌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两组。常规组10例给予地高辛0.125~0.250mg/d,间断使用双氢克尿噻25mg,1~3次/d;安体舒通20mg,1次/d;扩血管药物卡托普利12.5mg,1、2次/d。实验组15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或比索洛尔),关托洛尔开始剂量6.25mg,1次/d;或卡维地洛6.25mg,1次/d;适应后加量至12.5mg,1、2次/d,或比索洛尔2.5mg,1次/d,维持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两组的皇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并统计住院时间,对两组的LVEF变化值、心功能改善程度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治疗前心功能、LVEF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F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改善(P〈0.05),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围生期心肌病是安全的,可提高LVEF,有效改善心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三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慢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根据其形态和是否大量产生藻酸盐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大量产生藻酸盐而更易形成生物被膜,使其逃逸机体免疫清除和增强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研究表明,mucA基因突变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发生黏液型转换的主要机制。目前已发现的mucA基因突变类型有多种,mucA基因突变类型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极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