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临时性深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血透中心使用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98例,分为颈内静脉组58例,股静脉组40例,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和血行感染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5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10.34%;股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11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30%,两组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当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颈内静脉,次选股静脉,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对活动低下逼尿肌中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数及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逼尿肌活动低下(detrusor underactive,DU)组以及DU+ SCF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SCF水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CCs细胞数目,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kit以及SCF的组织水平表达;体外肌条实验检测逼尿肌收缩能力.结果 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显著减少(P<0.05),SCF及c-kit表达显著降低(P<0.05),逼尿肌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显著下降(P<0.05);外源性SCF可以显著增加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P<0.05),增加SCF及c-kit的表达(P<0.05),显著提升逼尿肌收缩幅度和收缩频率(P<0.05).结论 外源性SCF可以影响活动低下逼尿肌组织中ICCs数,进而改变逼尿肌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骨形成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例健康人、5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前的血清BMP-2和VEGF的含量,评价二者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中BMP-2和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并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中VEGF、BMP-2的水平,有助于临床诊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特异性间质肉瘤是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症状主要为大小便异常,肿瘤由梭形细胞交错排列,异型性明显.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entin、CD34.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孢地尼胶囊治疗老年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提高对老年人尿路感染的治疗水平。方法将60例老年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头孢地尼治疗组,口服0.1g,3次/d,司帕沙星对照组,口服0.1g,2次/d,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头孢地尼胶囊治疗老年尿路感染的有效率为93%,司帕沙星治疗老年尿路感染的有效率为80%(P〈0.05);细菌培养结果两组相似。结论头孢地尼治疗老年尿路感染具有安全、有效、口服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以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可行性。方法 取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与自制胶原膜体外联合培养并行裸鼠体内移植,通过对复合物扫描电镜、HE染色及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了解细胞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结果 2h后移行上皮细胞在胶原膜上贴附生长,复合物移植体内20d后,移行上皮细胞分化成层,层厚1~5层。结论 该方法获取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尿道的良好种子细胞,与胶原膜构建的复合物在体内形成了尿道类似物,有望成为替代尿道的组织工程材料。  相似文献   
7.
老年维持性透析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肠道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AD),又称动静脉畸形或血管扩张症,约占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19%~40%[1]。2006年8月至2011年4月解放军第324医院收治反复严重下消化道出血4例,应用内镜及结合雌激素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为探讨本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措施,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24 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恶心,发现左肾肿块10 d "于2003-10-25 入院.CT 检查为左肾肿瘤(18 cm ×15 cm),于2003-12-3 行左肾及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20 cm ×14 cm ×10 cm)表面有薄层包膜,重1.7 kg.病理诊断:左肾上极圆细胞型脂肪肉瘤.术后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合并糖尿病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16例输尿管结石合并糖尿病致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资料,经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1~2天,休克基本纠正(无需升压药维持,收缩压90mmHg),空腹血糖11mmol/L后,行输尿管镜治疗,配合钬激光、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并留置双J管引流。结果 16例治疗均获成功,14例一期碎石并取净结石,2例二期体外碎石,无手术并发症。术后当日体温、生命体征均恢复正常;术后5~7天白细胞恢复正常;术后1~4周B超肾积水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无积水5例,轻度积水7例,中度积水3例,重度积水1例),输尿管扩张5~10mm,平均8.2mm;6例伴发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5例术后1周内恢复正常,1例术后4周恢复正常。16例随访2~4周,未见感染、结石残留。结论对糖尿病合并输尿管结石引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在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后,及早采取输尿管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单独应用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与二者联合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111例膀胱乳头状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3组:(1)THP组33例,术后1W内单次应用THP100mg膀胱内灌注;(2)BCG组36例,术后1W内开始单用BCG定期膀胱内灌注治疗;(3)联合组42例,术后1W内单次应用THP1130mg膀胱内灌注,从第2W开始应用BCG定期膀胱腔内灌注。每3个月进行膀胱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随访12—24个月。结果:THP组5例复发,复发率15.16%(5/33);BCG组5例复发,复发率13.89%(5/36);联合组1例复发,复发率2.38%(1/42)。BCG组与THP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单独与联合组复发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THP、BCG疗效优于各自单独应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疗效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