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顺利  王峰  于军  孙肖爽 《吉林医学》2008,29(15):1263-1264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腔手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例合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腹腔手术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循环稳定、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止痛、对症治疗。POCD于术后0.5—7d发病,不同类型POCD的处理不同。对躁狂型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下列药物:苯二氮卓类、氟哌啶醇、氯丙嗪等。对于抑郁型患者,给予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物。症状持续1—5d,症状完全缓解后停药,随访1—10个月未再发病。结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造成的医学及社会问题将日趋严重,所以必须重视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减少术后并发症给老年患者造成的痛苦,使老年患者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20μmol/LAβ25-35作用于PC12细胞48h,再应用不同浓度的石杉碱甲(0.1、1、10μmol/L)预孵育1h,然后加入20μmol/L的Aβ共孵育48h。测定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凋亡细胞百分率。结果 20μmol/L的Aβ使PC12细胞存活率降至61.73%(P0.01),0.1μmol/L的石杉碱甲可提高细胞存活率至73.12%(P0.05),1、10μmol/L的石杉碱甲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至87.01%、89.31%(P0.01)。正常PC12细胞凋亡率为2.3%,20μmol/LAβ作用PC12细胞后,细胞凋亡率达12.1%,1μmol/L的石杉碱甲使20μmol/L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降至4.2%(P0.05)。结论石杉碱甲对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Aβ诱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胼胝体变性又称Marchiafava Bignami disease(MBD),主要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和严重营养不良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我国首例MBD由宣武医院张通等人于1994年报道,CT和MRI应用后,诊断率提高。现对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4例MB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0岁,因双眼睑阵发性痉挛1年半于2000年6月13日入院。病人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双眼睑阵发性痉挛,每次痉挛持续时间不等,多为几分钟,不受意识控制,曾于3个月前于眶下穴位注射安定3次,无效,1个月前于眶上穴位注射肉毒杆菌外毒素2次,之后出现双眼睑上抬无力。既往史:1980年行膀胱癌姑息手术。患高血压、动脉硬化10年,帕金森综合征2年,未服药。未服过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5.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到中枢神经系统时被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或狼疮脑病。NPSLE约有10%累及到脊髓[1],可分为横惯性脊髓炎和纵向性脊髓炎两种类型,累及纵向长节段颈髓的NPSLE近年报道较多,累及延髓的截至目前国内仅有数篇文献报道[2~4],同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叶酸、B族维生素、拜阿司匹灵、立普妥干预对脑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脑梗死高Hcy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静点奥扎格雷80mg、舒血宁20ml,1/d;口服拜阿司匹灵0.1,1/d)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叶酸5mg/d、维生素B6 10mg/d、维生素B12 0.5mg/d、立普妥20mg/d),每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半年检测血浆Hcy浓度和颈动脉彩超;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脑梗死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cy水平均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半年后观察组Hcy水平明显降低、颈动脉软斑面积明显缩小(P<0.01);观察组NIHSS、脑梗死复发率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脑梗死高Hcy血症患者经维生素类联合干预治疗可降低Hcy水平,缩小、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NIHSS评分、降低脑梗死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2岁,3年前(10月29日)因逐渐出现近记忆丧失1周入院,远记忆、谈话、写字、计算能力正常,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未抽搐,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10月30日头颅CT未见异常,11月3  相似文献   
8.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胸腺肿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 男,44岁。患者3~4岁时发现躯干皮肤有小米粒大小肿物,10岁时经活检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并逐渐增多、增大。4个月前逐渐出现右眼脸下垂伴复视,晨轻暮重,病情逐渐加重,于1997年7月就诊。当时查体除右眼睑下垂外均无特殊体征,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胸腺CT显示胸骨上端后方偏左见2.1×3.0cm肿物,诊断为胸腺瘤。因经济困难未同意手术治疗。以溴吡斯的明30~60mg每日4次口服,合用强的松60mg,隔日1次治疗,开始症状好转,1个月后症状加重,并渐出现吞咽困难,说话鼻音再次来诊。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识别AD细胞模型中蛋白质组改变,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Aβ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技术(2D-DIGE)和质谱(MS)技术.探索20μmol/L浓度Aβ_(25-35)肽段作用48h后PC12细胞蛋白质组的改变.结果 2D-DIGE图像上出现约2000个蛋白点.与对照组比较,Aβ_(25-35)作用下共有29个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其中25个蛋白表达量上调及4个蛋白表达量下调超过30%.质谱鉴定出7个蛋白点,分为3类:(1)具有分子伴侣活性的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5(glucose-regulated protein75,GRP75)、热休克同源蛋白71(heat shock cognate 71 kDa protein,HSC71)、calreticulin表达量均上调.(2)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tubulin beta chain 15,TBETA-15)和低分子量神经细丝蛋白(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NF-L)表达量亦上调.(3)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肌酸激酶B(creatine kinase-B,CKB)和醛缩酶A(aldolaseA)蛋白表达量均下调.结论 本实验首次将DIGE和MS方法应用于Aβ_(25-35)神经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在蛋白质组水平上揭示了Aβ_(25-35)毒性作用的早期机制.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指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的血栓形成。其临床症状、起病形式的多样性,使其漏诊率及误诊率高,近年来由于CT及MR等的应用,诊断及治疗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本院近年来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14例颅内静脉系统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