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例帕金森病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面具脸为主要表现,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易与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相混淆。MSA是一组散发的、进行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包括散发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Shy-Drager综合征和纹状体变性3种亚型。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在发病早期,与P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0.5Hz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45只,用6-OHDA毁损右侧黑质致密部(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T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阿扑吗啡(APO)腹腔注射筛选,将成功的20只帕金森病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频率为0.5Hz,刺激强度为阈上30%,连续20个刺激,每天1次,连续刺激2周。对照组予以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天、14天、28天分别测定APO诱导的大鼠旋转圈数、启动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大鼠旋转圈数(r/min):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为(9.7±3.0vs14.6±2.6)、28天为(9.2±2.7vs14.2±2.6),治疗组旋转圈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14天、28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启动潜伏期(s):治疗组与对照组rTMS治疗结束后第1天(25±9vs39±16)、第14天(18±7vs42±16)、第28天(17±7vs42±16)比较,治疗组启动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Hz、阈上30%刺激强度的rTMS可改善P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 方法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8只。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皮下注射,每次15 mg/kg体重,连续注射4次,每次间隔2 h,建立急性PD小鼠模型。磁刺激组小鼠每天接受1 Hz、1 T的磁刺激治疗(共5个序列,25脉冲/序列),疗程为2周。经rTMS干预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和GDNF的表达变化,并借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模型组、假刺激组TH免疫阳性(TH-ir)和GDNF免疫阳性(GDNF-ir)细胞计数、校正光密度(COD)值较生理盐水组减少(P<0.01);磁刺激组TH-ir和GDNF-ir细胞计数、COD值均较模型组和假刺激组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黑质区TH-ir和GDNF-ir细胞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836,P<0.01),相应的COD值比较亦呈明显正相关(r=0.921,P<0.01)。 结论rTMS明显增加PD小鼠黑质 TH-ir细胞数量和COD值,推测其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上调黑质区GDN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日前,一位因多系统萎缩致尿频尿急,每晚排尿达20多次的女性患者李某,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留美归国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王铭维教授等人,采用自创磁刺激疗法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到目前,已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证明这一磁刺激疗法在治疗慢性排尿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0.5 Hz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SD大鼠45只,用6-羟多巴毁损右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与中脑腹侧背盖(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用阿朴吗啡腹腔注射筛选,将成功的20只帕金森病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治疗组给予频率为0.5 Hz,刺激强度为阈上30%,连续 20个刺激,1次/d,连续2周的磁刺激.对照组予以假刺激.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第1、14、28天分别进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观察皮质静息阈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右侧皮质静息阈值治疗组32.1±6.3和对照组31.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自身左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第28天时,右侧阈值对照组29.1±5.7较治疗组34.0±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毁损侧皮质兴奋性增高;②0.5 Hz、阈上30%刺激强度的经颅磁刺激可抑制毁损侧皮质阈值下降,降低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6.
孙秀巧 《河北医药》2003,25(7):559-559
结节硬化症为一少见病 ,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男性为女性的 2~ 3倍。我们调查一家系 2 1人 ,患病 11例 ,其中男 4例 ,女 7例 ,与以往报道不同。现症病人 ,女 ,2 0岁。出生时腰部有鲤鱼斑 ,高出皮肤。 3~ 4岁时局部开始出现皮脂腺瘤 ,先在鼻两侧 ,后逐渐长大 ,融合成片。于 2年前在某医院行皮脂腺瘤磨削术 ,术后半年出现癫痫发作。发作时意识丧失 ,面部呈哭泣样 ,双上肢伸直 ,历时 1min左右 ,无口吐白沫及尿失禁 ,过后不能回忆 ,每月发作 4~ 5次。曾服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 ,治疗效果不佳。于 3个月前查头…  相似文献   
7.
低血糖脑病导致发作性精神障碍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血糖导致脑功能障碍较常见,但引起发作性精神异常较为罕见,易误诊为精神病,我科最近收治1例以反复发作性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脑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法 收集52例缺血性卒中合并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组)和同期48例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对照组),对2组患者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症状作比较分析.结果 狭窄组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事件比对照组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6%(18/52)与12.5%(6/48);x2=6.65,P<0.01);2组影像学均以基底节区腔隙性病灶为主,分水岭梗死狭窄组比率比对照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4%(8/52)与2.1%(1/48);x2=8.04,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须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对于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应慎重降压,避免病情加重,以利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等因素的相关性,尤其是皮肤交感反应是否可成为判断失眠患者严重程度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方法对48例病例组失眠患者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量表(HAMA/HAM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ASP)、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和皮肤交感反应(SSR)评定,另选47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病例组与对照组ASP、SSR异常率比较,P值分别为0.015和0.02,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②病例组ASP与SSR,ASP与PSQI比较,P值分别为0.001和0.000,相互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结论①ASP可用于失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症状评估;②SSR可作为反映失眠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早期损害的较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0.
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起脑梗死的因素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欧美约2/3脑梗死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在我国约占1/3。本研究通过对61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预防和减少脑梗死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