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ETFβ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改变, 探讨其与脂毒性的关系。方法 体内实验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合并单侧肾切除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 并评价肾小管损伤情况, 检测ETFβ在肾皮质中的表达变化。体外建立脂肪酸诱导肾小管细胞NRK 52E凋亡模型, 构建ETFβ重组质粒, 并将其转染至NRK 52E细胞, 观察ETFβ过表达对脂肪酸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 链脲佐菌素合并单侧肾切除诱导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中, 肾小管明显损伤, ETFβ mRNA 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脂肪酸可诱导NRK 52E细胞凋亡, 过表达ETFβ可减少凋亡。结论 糖尿病肾病模型中ETFβ表达下降, 过表达ETFβ可降低脂肪酸诱导的肾小管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大鼠Uqcrfs1的重组质粒并检测其在人胚胎肾293T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大鼠肾脏组织总RNA中扩增出编码Uqcrfs1的cDNA,克隆至pUM-T载体并测序,然后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以磷酸钙共沉淀法瞬时转染HEK 293T细胞,使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质粒在转录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测序结果证实PCR扩增得到编码Uqcrfs1的cDNA序列正确;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HEK293T细胞后,在基因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达到预期。结论:成功构建大鼠Uqcrfs1的重组质粒,该重组质粒可在HEK293T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结果,探索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因素。方法 选择343例慢性肾脏病3期的患者,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疗程24周。评估两组患者肾功能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以CKD3期为界限,将病情好转者定为A组,该组患者血肌酐下降至CKD2期或CKD1期;病情恶化者为B组,该组患者血肌酐上升至CKD4期或CKD5期;病情稳定者为C组,该组患者血肌酐稳定,仍处于CKD3期,分析各组患者指标的差异。结果 经过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水平,治疗组130.78 ± 32.55 μmol·L-1,对照组149.12 ± 41.27 μmol·L-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GFR水平比较,治疗组55.74 ± 50.82 mL/min/1.73 m2,对照组44.46 ± 12.60 mL/min/1.73 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束后,A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C组的患者,A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患者,A组患者的血磷水平明显低于B组和C组的患者。结论 中药颗粒剂在24周内可以明显改善肾功能,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血红蛋白及血磷水平对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R语言分析,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糖尿病肾病中药复方专利进行数据挖掘,为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家专利数据库,收集整理相关专利申请,建立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以R语言软件开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分析,以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有147条专利纳入本研究分析,使用频次前8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丹参、大黄、山药、茯苓、山茱萸、甘草和川芎。药物功效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药性以甘平、苦寒、辛温为主,归经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以及足少阴肾经多见。关联分析中支持度前5位依次为:丹参和黄芪、大黄和黄芪、山药和黄芪、茯苓和黄芪、山茱萸和黄芪。根据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形成以黄芪、丹参、大黄、山药、茯苓、地黄、白术、泽泻、黄连、枸杞子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处方考虑黄芪、丹参、大黄、山药、茯苓、地黄、白术、泽泻、黄连、枸杞子;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考虑证型、并发症,并结合地方特色用药临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老年医学的轮转培训是住院医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住院医师是老年医学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发展老年医学学科、保证老年医学教学质量、提高老年医学住院医师临床诊疗水平,是广大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结合老年医学特点,加强师资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老年医学住院医师。  相似文献   
6.
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性能之一。我国医家对中药毒性认识历史悠久,并采用配伍、炮制等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中药药性与毒性、中药炮制作用及方法、中药炮制减毒的现代研究、中药毒性与炮制的展望几方面归纳总结。对于中药毒性,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应正确对待,理性认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王旭  洪兵  孙斯凡  徐奚如  金晶 《中医杂志》2011,52(16):1402-1405
目的探讨糖足洗液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皮肤溃疡的疗效及机理。方法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小鼠在禁食12h后均按150mg/kg腹腔注射STZ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用胰岛素组、糖足洗液组、金黄散对照组,每组10只。5组小鼠均在背部单侧制造直径约8mm的皮肤溃疡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注射胰岛素,其中2组分别予糖足洗液及金黄散湿敷。动态观测各组小鼠体重、创面大小、空腹血糖(FBG)等指标。连续用药30d后禁食8h,测定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结果糖足洗液组糖尿病小鼠溃疡时间早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CRP、IL-6、TNF-α均低于模型对照组,体重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的前提下,应用糖足洗液能够缩短溃疡愈合时间、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愈合,其机制与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营养管理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和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534名患者,将加入营养管理的患者纳入为干预组(259例),未加入营养管理的患者纳入为对照组(275例),进行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QDPR)高表达对脂肪酸(PA)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HEK293T细胞转染实验分为A、B、C 3组,A组为空载体转染组,B组为经过PA刺激的空载体转染组,C组为经过PA刺激的QDPR重组质粒转染组.首先将空载体及构建的QDPR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培养24 h后采用0. 5 mmol/L PA刺激上述细胞,将没有经过PA刺激的空载体组细胞、PA刺激的空载体组细胞和PA刺激QDPR重组质粒组细胞三组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采用四氢生物喋呤(BH4)和活性氧簇(ROS)检测试剂盒检测3组BH4和ROS的生成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凋亡相关蛋白Beclin 1 、Caspase 3和Beclin 2的表达.结果 ①转染细胞后,QD-PR融合蛋白成功表达;②与A组相比,B组的BH4生成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C组BH4生成量明显增多(P<0.05);③与A组相比,B组的ROS生成量明显增加(P<0.05);与B组相比,C组ROS生成量明显下降(P<0. 05);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经过PA刺激后细胞中Beclin 1和Caspase 3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 0.05),Beclin 2表达水平下降(P<0. 05);QDPR过表达后C组Beclin 1和Caspase 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 05) , Beclin 2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 QDPR高表达后,可以刺激BH4的生成,同时能降低PA诱导的ROS的生成量,还可以降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eclin 1和Caspase 3的表达,增强抗凋亡蛋白Beclin 2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 BH4和ROS含量影响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期结果表明QDPR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对QDPR基因启动子核心调控区域定位,分析其转录调控功能。方法:构建含有大鼠QDPR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2 092 bp序列的萤火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生物信息学预测潜在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区域多个片段缺失的萤火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分别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分析,定位QDPR基因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序列。结果:与-2 092~-1序列相比,缺失QDPR基因上游-529~-116序列的萤光素酶活性只有原来的1%(P0.01),而仅保留-529~-1序列的萤光素酶活性是原来的64%(P0.05)。将QDPR基因上游-529~-116序列逐段缺失后发现,分别缺失-529~-429,-428~-250,-141~-116三段序列的萤光素酶活性都显著升高(P0.01),而缺失-249~-142序列的萤光素酶活性则显著下降(P0.05)。结论:大鼠QDPR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可能位于翻译起始密码子上游-529~-116区域内,该区域内存在多个转录因子Sp1的结合位点,可能是QDPR基因潜在的正性调控区和负性调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