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幕上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与VEGF、P16、Ki-67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与P16、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术前经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肿瘤53例,行常规平扫描后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成像;同时采用HE染色及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进行VEGF、Ki—67、P1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它们的表达指数。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的信号不均匀性、坏死、水肿、占位效应、强化程度与VEGF、Ki—67、P16的表达相关,且随着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VEGF、Ki—67的表达增加;P16的表达率降低。结论:星形细胞肿瘤的MRI表现与VEGF、Ki—67、P16的表达密切相关,MRI可以间接判断星形细胞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当今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脑梗死除具有较高致残率外,还可直接使患者产生抑郁症状,并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而许多脑梗死合并抑郁症常表现不典型、识别率较低,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而得不到及时诊治,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瘘的预防。方法 对 1994年 3月 - 2 0 0 1年 11月因恶性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81例病人 ,统一手术方式 ,在胆肠及胰肠吻合口处肠管内置引流管减压。结果 治愈 78例 ,死亡 3例 ,术后无一例胰胆瘘发生。结论 正确而精细的手术操作 ,确保吻合口血运 ,使各吻合口处无压力、无张力 ,是保证吻合口顺利愈合的关键。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 ,也是减少胰胆瘘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MVD)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磁共振成像(MRI)术前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MVD。结果 随着星形细胞瘤级别的增加,MVD值增高,且Ⅰ、Ⅱ级与Ⅲ、Ⅳ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MVD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而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VD与星形细胞瘤恶性表型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肝胆胰术后出现的各种胆汁漏的结局,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和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治疗的肝胆胰术后胆汁漏21例,主要包括肝叶或半肝或多肝段切除后胆汁漏6例;各类开腹胆石病手术后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致右副肝管和迷走胆管损伤各1例;胆肠内引流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例;ERCP和EST胆总管取石、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及胰腺段损伤1例。结果术后胆汁漏的主要原因是肝断面管道组织结扎不可靠,各种类型的肝外胆管损伤,胆囊管处理不满意,T管旁或针眼漏胆汁,胆肠吻合不完善等。21例术后胆汁漏病人中8例(38%)需要再次手术,术后8例均痊愈。21例术后胆汁漏病人中13例(62%)适合非手术治疗,其中12例痊愈;1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总体死亡率为5%(1/21)。结论肝胆胰手术中精细操作是预防术后胆汁漏的主要举措。当病人出现胆汁性腹膜炎、胆管损伤、肝下大量积液和经久不愈的胆汁漏时应及时手术,手术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胆管修复、胆管支撑和腹腔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杨诚  孙少杰  薛伟山  宋修岐 《河北医学》2007,13(10):1135-1140
目的:研究VEGF-C、VEGF-D及其受体Flt-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与大肠癌浸润特点、淋巴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5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VEGF-D及Flt-4表达情况,评估VEGF-C、VEGF-D及Flt-4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大肠癌组织VEGF-C和VEGF-D及其受体Flt-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并且VEGF-C/VEGF-D表达与Flt-4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VEGF-C、VEGF-D及Flt-4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管浸润组、有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不同Dukes分期中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45例大肠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3.3%。其中VEGF-C、VEGF-D和Flt-4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均分别低于阴性患者组(P<0.05)。结论:在大肠癌组织中VEGF-C和VEGF-D与其受体Flt-4的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管的发生及促进肿瘤细胞经淋巴管转移可能起一定作用,VEGF-C和VEGF-D表达的检测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指标;VEGF-C和VEGF-D蛋白高表达与大肠癌患者预后相关,可能成为今后大肠癌预后评估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蚓状肌-骨间肌法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作用.方法: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CTS的患者55例(84侧)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50例(50侧).采用蚓状肌-骨间肌法测定蚓状肌(2L)和骨间肌(Ⅰ)潜伏期(DML)及其差值(2LIDMLD),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此外常规记录患者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结果:正常对照组和CTS组2LIDMLD平均值及范围分别为0.13±0.07ms、1.07±0.55ms,CT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蚓状肌-骨间肌法和常规的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检测CTS,阳性率分别为85.71%和63.09%.结论:2LIDMLD是诊断CTS的敏感的的电生理指标,蚓状肌-骨间肌法为一种快捷方便、诊断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硬膜外一次性持续注入器输注局麻药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拟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持续注入器输注组(A组)和常规分次注药组(B组),每组40例。硬膜外用药均为2%盐酸利多卡因原液。初始硬膜外注射剂量8ml,10min内分2次推注后,A组以8ml/h的速度持续输注,B组每30min追加注射1次,每次药量4ml。分别测定麻醉前及硬膜外给药后15、30、45、60、75、9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每次硬膜外注药10min后针刺皮肤测阻滞平面,同时记录术中麻黄素使用情况。结果B组每次追加注药10~15min后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中麻黄素使用病例数较A组多(P〈0.05)。HR、SpO2与阻滞平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持续给药方法既可以达到与间断给药法同样的麻醉效果,又避免了间断给药法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的缺点,尤其对全髋置换的老年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81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PCS)病人进行磁共振胆道成像 (MRCP)检查 ,并分析 PCS的有关影像学表现。结果  81例PCS病人均获得了满意的 MRCP图像 ,且无特殊异常反应 ,MRCP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造成 PCS的各种病因。结论  MRCP对 PCS病人胆胰管相关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它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还能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REM睡眠期脑电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 (AD)患者REM睡眠期脑电活动变化。方法 :对 11例临床诊断的轻中度AD患者进行全夜多道睡眠图监测并以 15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 :A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 ,Ⅱ期睡眠和REM睡眠时间明显减少 ,慢波睡眠明显增多 ,睡眠潜伏期延长 ,REM睡眠期及清醒期脑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在REM睡眠中头后部脑电非对称性明显 ,而清醒时为额部明显。结论 :轻中度AD患者REM睡眠期及清醒期脑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 ,而且非对称性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