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3种不同颈椎前路钢板系统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2002年1月~2004年6月,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122例;男85例,女37例,年龄14~70岁.根据采用Orion、Zephir、Codman 3种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分为A组37例、B组39例及C组46例.于术前、术后1周和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的曲度和高度,并比较其变化及3组间差异.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平均17.3个月.术后6个月3组患者术段颈椎均获骨性融合.且术后1周时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1次随访时和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钢板系统均能有效重建并维持颈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近期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2.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报告1例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病例。结合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结果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特征表现为对称性拇趾(指)畸形和进行性发展的软组织异住骨化。手术、外伤可加速病程进展。实验室检查通常正常。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结论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的诊断依赖于其渐进性的病程特点和典型畸形及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应尽量避免手术、外伤等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DHS与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DHS及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二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52例采用DHS(22例)或PFNA(30例)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3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PFNA组相对于DHS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 PF-NA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的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的差异。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大鼠颅骨骨片,分传统法和预消化法进行培养。预消化法先以0.25%胰蛋白酶/0.02%EDTA预先消化,再按传统组织块培养法培养,观察细胞移出时间,采用Gomori钙钴法对原代细胞及纯化后细胞进行鉴定,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成骨细胞纯度。并测定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胞浆内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预消化法约第3d开始细胞自骨片移出,传统法约第5d开始细胞移出。两种方法分离的原代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分别为(87.83±2.34)%以及(82.88±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化后成骨细胞染色阳性率分别为(90.71±3.15)%以及(90.17±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获得的第1、2代成骨细胞培养第10d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消化组织块培养法细胞移出时间早,且所分离的原代细胞中成骨细胞纯度高。经纯化后成骨细胞纯度和活性与传统组织块培养法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饥饿条件下成骨细胞的增殖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分正常血清浓度组,血清饥饿组,IGF-Ⅰ组进行干预,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血清饥饿组成骨细胞贴壁减少,融合缓慢,增殖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IGF-Ⅰ组细胞增殖较血清饥饿组增加(P<0.01),低于正常血清浓度组(P<0.01)。结论血清饥饿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可能是缺血性骨病的发病机制之一。IGF-Ⅰ能部分改善由于血清饥饿引起的成骨细胞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相关因素。[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共收治3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56例患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对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和未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组患者的年龄、糖耐量、体重、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颈椎间盘退变程度、颈椎活动强度、颈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是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991、3.560、5.875和3.080(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吸烟、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脊髓型颈椎病并发后纵韧带肥厚相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软骨终板的影响.方法:6只健康3~4岁雌性山羊,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只.Ⅰ组为假手术组,仅切开显露颈椎椎体及椎间盘;Ⅱ组为实验组,行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手术节段均为C3/4.手术6个月后于腹腔注射麻醉下切取Ⅰ组及经X线证实手术节段已骨性融合的Ⅱ组山羊C2/3、C4/5上、下终板右侧组织块制备电镜标本,观察软骨终板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超微结构;空气栓塞法处死山羊,完整取下包含上、下终板及部分终板下骨质的C2/3和C4/5椎间盘,于正中矢状面上切取组织块制备光镜标本,行HE染色,测量软骨终板缺损的宽度并参考Ariga评价标准判定其退变情况,测量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结果:Ⅰ组软骨终板组织学表现正常,Ⅱ组83.3%出现轻度退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均未观察到中、重度退变情况.Ⅰ、Ⅱ组软骨终板钙化层厚度分别为71.9±2.3μm与92.6±14.2μ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与Ⅰ组比较,Ⅱ组软骨终板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发生退变.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可导致相邻节段软骨终板退变,而这种改变可能是引起相邻节段椎间盘营养障碍和退变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间隙者34例,4个椎间隙者4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并行颈前路钢板固定。结果 术中硬膜撕裂2例,术后咽痛6例。38例随访平均2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28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螺钉松动、钢板翘起3例。无钢板、螺钉折断等并发症。JOA评分平均提高8.4分,手术有效率为94.7%,优良率为78.9%。结论 多节段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实现彻底减压,对脊髓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锁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对37例合并脑外伤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固定,并随访。结果平均随访9-2个月,34例一期愈合,5例克氏针松动,其中3例骨折不愈合。钢板固定者6例发生螺钉松动。结论脑外伤患者病情平稳即可行锁骨骨折手术治疗,钢板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椎弓根与毗邻的神经的解剖关系。方法10例防腐成人尸体标本,从颈7至腰1,去除软组织、椎板、棘突、关节面和横突,测量双侧冠状面上椎间孔外神经根与正中线的角度,神经根上下方向直径及神经根与上下椎弓根缘的最小距离。结果神经根到其下的椎弓根上缘和到其上的椎弓根下缘的距离分别是1.8mm~3.8mm和1.6mm~3.5 mm;椎弓根内缘和硬脊膜紧密相接触;神经根上下方向的直径从2.8mm逐渐增加到4.2mm。结论本研究发现植入胸椎弓根时,内侧穿破椎弓根要比上下侧更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