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4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宫颈癌的中医药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而由国医大师周仲瑛总结提出的癌毒病机作为宫颈癌的主要病邪受到广泛认同。由肝郁、肾虚,脏腑虚损所致冲任失固、带脉失约,瘀血伤络是宫颈癌的本虚基础,同时以癌毒为主夹杂湿热瘀毒为宫颈癌的标实因素。本文在宫颈癌的癌毒理论的基础上论述调补肝肾的治疗方法,介绍辨证论治宫颈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诊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分析临床验案一则,探讨总结其临床运用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进展型卒中(SIP)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放免荧光法检测法测定47例进展性卒中患者,45例非进展性卒中患者的血浆Hcy水平.结果 血浆Hcy水平在SIP组为(25.49±15.73)μmol/L,在非进展性卒中组为(19.78±9.36)μmol/L.SIP组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和对照组.结论 SIP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其鉴别诊断意义可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58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6例(10.3%),其中症状性脑出血2例(3.4%)。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分别死亡2例(3.4%)、4例(6.8%)和5例(9.3%)。3个月末和6个月未残疾或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9例(16.7%)。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AD  Giannoukas  N  Labropoulos  FCT  Smith  GS  Venables  JD  Beard  武婕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5,3(5):555-560
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PAF的实验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活化因子是具有广泛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枢神经系统PAF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PAF不仅对脑代谢、脑血管、脑血流等有一定影响,而且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在急性脑损伤中亦具有重要作用。深入研究PAF,有可能找到防治脑缺血和降低脑损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反复高正加速度(+Gz)暴露可引起脑损伤,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了解反复高正加速度(+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设计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院的航空医学研究中心.材料选用体质量为180~220 g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Gz暴露组,其中对照组4只,+Gz暴露组22只.干预将大鼠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头朝向离心机轴心,+Gz暴露组条件为G值+14 Gz,增长率1.5G/s,峰值持续时间45 s,共作用3次,两次中间间歇0.5 h.对照组大鼠亦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类似实验步骤,所承受的G值为+1 Gz.分别于暴露后0.5,6.0,24.0和48.0 h断头取脑.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对照组和+Gz暴露后0.5,6.0,24.0和48.0 h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 β转化酶mRNA表达水平,并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6h,大鼠脑组织bcl-2 mRNA表达水平(0.32±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69±0.15),bax,p53和ICE mRNA表达水平[(.55±0.09),(0.48±0.12),(0.79±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09),(0.31±0.05),(0.51±0.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z重复暴露后24 h,大鼠脑组织bcl-2mRNA表达水平(0.28±0.05亦明显低于对照组(0.69±0.15),bax,p53和ICE mRNA表达水平[(0.61±0.15),(0.54±0.07),(0.84±0.1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0.33±0.09),(0.31±0.05),(0.51±0.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z重复暴露后0.5 h和48 h,大鼠脑组织bcl-2,bax,p53和ICE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z重复暴露后6 h和24 h在大脑皮质、海马CA1区和纹状体可见部分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反复高+Gz暴露可引起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变化,细胞凋亡可能是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反复高正加速度(+Gz)暴露可引起脑损伤,但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了解反复高正加速度(+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细胞凋亡在反复高+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病理作用。设计: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医院的航空医学研究中心。材料:选用体质量为180~220g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Gz暴露组,其中对照组4只,+Gz暴露组22只。干预:将大鼠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头朝向离心机轴心,+Gz暴露组条件为G值+14Gz,增长率1.5G/s,峰值持续时间45s,共作用3次,两次中间间歇0.5h。对照组大鼠亦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类似实验步骤,所承受的G值为+1Gz。分别于暴露后0.5,6.0,24.0和48.0h断头取脑。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对照组和+Gz暴露后0.5,6.0,24.0和48.0h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表达水平,并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6h,大鼠脑组织bcl-2mRNA表达水平(0.32&;#177;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69&;#177;0.15),bax,p53和ICE mRNA表达水平[(.55&;#177;0.09),(0.48&;#177;0.12),(0.79&;#177;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33&;#177;0.09),(0.31&;#177;0.05),(0.51&;#177;0.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Gz重复暴露后24h,大鼠脑组织bcl-2mRNA表达水平(0.28&;#177;0.05亦明显低于对照组(0.69&;#177;0.15),bax,p53和ICEmRNA表达水平[(0.61&;#177;0.15),(0.54&;#177;0.07),(0.84&;#177;0.1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0.33&;#177;0.09),(0.31&;#177;0.05),(0.51&;#177;0.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Gz重复暴露后0.5h和48h,大鼠脑组织bcl-2,bax,p53和ICE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Gz重复暴露后6h和24h在大脑皮质、海马CA1区和纹状体可见部分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结论:反复高+Gz暴露可引起大鼠脑组织中bcl-2,bax,p53和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变化,细胞凋亡可能是反复高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家庭在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对145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ADL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家属态度积极和由配偶照顾的脑卒中积患者ADL的恢复好于家属态度消极及由子女或佣人照顾的脑卒中患者,分析了家庭促进脑卒中患者ADL恢复的机制,强调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使家属与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9.
孙超  杨杰  姜建东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16(4):218-221,22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及致残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9月-200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12例急性脑出血病例,采用电话或写信等方式随访患者发病后3月的生存及残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患者死亡及致残的27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周一周二就诊病死率及致残率较其他时间低。影响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12)、意识障碍(P=0.016)、入院时收缩压(P=0.018)、尿素氮(P=0.036)、低蛋白血症(P=0.000)、合并感染(P=0.000)、合并消化道出血(P=0.031);影响脑出血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有性别(P=0.023)、年龄(P=0.000)、意识障碍(P=0.000)、合并感染(P=0.031)。结论高龄、有意识障碍、入院时收缩压高、尿素氮高、有低蛋白血症、合并感染、合并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有意识障碍、合并感染是脑出血患者致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人体生物场的一些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