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塞氏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10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塞氏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10例报告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116011)路振家,姜一农,柯若仪本文总结我院住院患者中10例白塞氏病(Behcet)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误诊原因,以期对白塞氏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病变有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加拿大卫生部发表公告称,接受贝伐单抗(阿瓦斯丁)治疗的绝经前期妇女出现卵巢衰竭的风险很高。瑞士罗氏有限责任公司日前经过与加拿大卫生部磋商,更新了贝伐单抗使用的安全性信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检验阿托伐他汀有无“降脂外作用”的假说。方法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55例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10mg治疗组25例,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组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和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ID),比较治疗4周前后的变化。结果血脂正常高血压组患者内皮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阿托伐他汀1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5±2.7)%与(11.5±3.1)%,P<0.05,EID为(16.9±4.5)%与(17.4±5.3)%,P>0.05,阿托伐他汀20mg组治疗前后FMD分别为(7.3±3.4)%与(14.7±2.5)%,P<0.01,EID为(17.1±5.5)%与(18.2±5.6)%,P>0.05。阿托伐他汀10mg组与20mg组治疗后比较,以20mg组FMD改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降脂以外的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且具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餐后低血压(PPH)是指进餐后2h内收缩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PPH可导致晕厥、跌倒、新发心血管事件和卒中,且PPH不同于直立性低血压(OH),且比OH更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POEMS综合征相关心脏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OEMS综合征是集多发性神经病(polyneuropathy)、器官肿大(organomegly)、内分泌疾病(endocrinopathy)、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或M-蛋白血症(M-proteinemia)和皮肤改变(skin changes)5个主要临床特征的英文首字母而命名,又称Crow综合征、Crow-Fukase综合征、PEP综合征、Shimpo综合征、Nakanishi综合征、Takatsuki综合征或PASEDOO综合征。它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少见浆细胞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是一种与免疫异常有关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自1938年Scheinker首先报道了I例尸解病例以来,国内外报道甚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Cohn定义为基础,对SMI发生频率、病史、运动负荷试验、有无胸痛及其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与冠脉造影所见进行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986年3月至87年10月于本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患者中,除去因急性心肌梗死而行PTCA、A-C旁路术或以前曾接受过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患者后,共1542例(男1073例,女467例,平均年龄60.1岁)为研究对象,根据现病史中有无胸痛和运动负荷试验ECG结果,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连湾农村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及血压控制情况,为该血压预防和控制奠定数据依据.方法:①选择2003-01-01/12-31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地区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61例,均对检查及调查项目知情同意.②根据高血压危险度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n=33):Ⅰ~Ⅱ级,无危险因子,无靶器官损害;中危组(n=77):Ⅰ~Ⅱ级+1~2个危险因子;高危及高危以上组(n=151):Ⅲ级并存有1或3个以上危险因子或靶器官损害和/或糖尿病(并发症);Ⅰ~Ⅱ级伴有心血管并发症.③测量患者血压,测量时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口服药物种类、联合用药情况、血压控制情况、合并症以及吸烟、饮酒史等.行常规心电图、血脂、血糖、肾功能检测.血压控制水平判定标准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 Hg(1 mm Hg=0.133 kPa),且降至正常范围(≤9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20mm Hg以上],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10 mm Hg,但达到正常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用药总例数;控制率=显效例数/用药总例数.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药物应用情况:261例患者中,185例患者进行药物降压治疗,治疗率70.9%;其中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25例(13.5%)和160例(86.5%).高危及高危以上组、中危组、低危组中分别有130例(70.3%),44例(23.8%),11例(5.9%)患者服用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中,以复方制剂处方率最高,占76.2%,其中复方降压片117例,降压O号24例;钙拮抗剂24例(13.0%);再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0例(5.4%);最后为β受体阻滞剂5例(2.7%);另外一些中成药5例(2.7%);185例用药患者中,163例患者使用单一降压药物,两种药物联合应用19例,只有3例应用3种降压药物.②血压控制情况: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的185例患者中显效14例(7.6%),有效165例(89.2%),无效6例(3.2%),有效率96.8%,控制率7.6%.结论:大连湾农村地区高血压服药品种比较单一,血压控制率不高.  相似文献   
9.
姜一农 《临床荟萃》2006,21(23):1676-1678
高血压对男性和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最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在男性和女性中有许多是共同的,尽管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还有许多未明了之处。女性因为其生理的特殊性,女性高血压患者某些方面存在着和男性高血压患者不同的特点。女性的血压受年龄、月经周期、生育及药物等多方面影响,比男性高血压更复杂,且治疗更须谨慎。经流行病学调查24小时动态血压的监测发现,在女性绝经前,男性比同年龄的女性血压高,而这种差异在女性绝经后消失,甚至女性血压超过男性,同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关于这种现象的机制,目前被广泛承认的是绝经前后体内激素变化所致,除此之外,有人认为与动脉树(arteral tree)、绝经前后女性盐敏感性变化等有关。在此笔者对妇女与高血压相关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妇女高血压特点和治疗问题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BALB/c小鼠血流阻断模型中观察罗格列酮对结扎侧颈总动脉形态学及黏附分子、亲环素A表达的影响,探索罗格列酮对低切应力导致的血管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BALB/c小鼠(12-16周龄,体重30-40 g)60只随机分为低切应力+罗格列酮(LR组)、低切应力+安慰剂组(LP组)、正常切应力+罗格列酮组(NR组)、正常切应力+安慰剂组(NP组)4组,每组15只。低切应力组通过在血管分叉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制作血流阻断模型。术后第8 d至第28 d,各组通过强饲法分别给予罗格列酮或者安慰剂20 mg·kg-1·d-1。病理切片应用HE染色进行血管形态学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亲环素A、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P-选择素(P-selectin)蛋白质的表达;并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方法检测ICAM-1与P-选择素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第29 d,与正常切应力组相比,低切应力组发生明显的负性重构,包括血管中层增厚、内膜增殖及管腔狭窄,但各组间亲环素A、ICAM-1、P-选择素的表达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低切应力导致BALB/c小鼠的颈总动脉发生明显的负性重构;罗格列酮治疗未能改善该低切应力导致的血管负性重构,亦未能改善此模型中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