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龙胆泻肝汤类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根据预设的中心方剂和相似条件,通过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共得到类方元38首,共用药物42味。统计42味药物的中药核心系数和性、味、归经。结果:寒凉药物总积分远高于温热药物总积分;苦、甘药味分列药味积分前2位;入十二经的药物均有涉及,积分按肝、心、肺、胃、肾、胆、脾、膀胱、大肠、三焦、心包、小肠的顺序递减。结论:龙胆泻肝汤类方性味以苦寒为主,以入肝经居多,使用药物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类方用药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补中益气汤类方用药规律。方眭:根据预设的中心方剂和相似条件,通过查找《中医方剂大辞典》,共得补中益气汤类方元181首,包含药物93味。对这93昧药物的中药核心系数和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温热药性总积分为2.182,寒凉药性总积分为0.856;药味方面以辛味药积分最高,为14.942;药物归经中,脾经积分最高,为7.105。结论:补中益气汤类方中药物多为辛、甘、温,入脾经为主;整个类方以温补升发脾气为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探析隋代《诸病源候论》急黄病因病机论述以及晋唐诸方书对急黄证治的载述,认为晋隋唐时期急黄治法方药可统一于热毒所加之理,并详细分析论述了当时治疗急黄病证诸方药,为现代黄疸危急重症的中医论治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张介宾医学理论发展的理学背景,认为张介宾将理学哲学范畴体系引入医学研究,以理学的宇宙本体"太极"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哲学本体,将"生机"意义提高至世界本体高度,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模型、"心学"为法,建构中医理论,形成阴阳一体、五脏互藏、肾命学说等理论成果,其医学思想和理论成果的本质特点归结为"形而上"。  相似文献   
5.
《太平圣惠方》宗于仲景理论,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阐释更加细致,提出气阻经络等观点.其遣方用药宗于仲景遗法,沿袭《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成法,实证以高频药物行气降气,并善用香料药物.治疗特色包括药简力专和创瘀热胸痹方.  相似文献   
6.
通过论述“致中和”思想和“圜道”运动观与中国医学史上“补偏救弊”现象的关系,探讨相关思维模式与文化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建构、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补偏救弊”正是“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偏颇的纠正,又是中医药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内互为对立的学说集合的回归.“圜道”则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在运动观上的体现,对以“补偏救弊”的方式推动学术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影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补偏救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7.
内科疾病运用外治法治疗,不仅方便,而且疗效确切,在历史上曾有广泛的运用。通过收集整理梳理体现晋唐医学思想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大型医籍中的文献资料,来探究这一时期"胸痹心痛"外治疗法,介绍在针灸、按摩导引、熨法、涂敷法、洗法等方面的外治疗法经验。  相似文献   
8.
严世芸教授认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准则之一,且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基础,形成了兼收并蓄观、阴阳观、气血观、五脏观等独特的诊治观,并在临证中得以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严世芸教授和法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具体内涵,探讨其和法临床运用及论治杂病的经验,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自汉初就扮演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中原医学通过丝绸之璐对西域地区乃至西方地区的医学产生了影响,同时中医学也吸收了西域的医学思想素材,使用原产于西域的药物方剂.通过总结晋唐医籍史料所能见到的西域相关内容,从西域原产道地药材、方剂、医学理论和医学文化等方面来考察研究丝绸之路在晋唐时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