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6例EHE患者的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随访。结果镜下,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实性增生或小巢状、条索状、不规则状分布于透明变或黏液样变的间质中,形成裂隙样结构。肿瘤细胞胞质较丰富,呈弱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见胞质内空泡形成。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0~1个/10HPF,1例见小片坏死。所有患者弥漫强表达2项或以上血管内皮标记,1例TFE3弥漫强表达,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确认Xp11.2染色体TFE3相关基因异位。初诊时2例为多发病灶,1例伴有淋巴结累及。5例手术治疗,1例对症治疗。随访6~48个月,2例20~42个月后复发,所有患者带瘤或无瘤生存。结论EHE是少见的恶性血管肿瘤,极易误诊或漏诊。熟悉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嫌色细胞癌(RCC)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RCC与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大体检查、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结果 大体检查: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境界清楚的无完整包膜肿瘤,两者切面的质地和颜色相似,呈棕色或棕褐色,嗜酸细胞腺瘤肿瘤4例中央有特征性中央瘢痕形成,而RCC中均未见.光镜下RCC呈实性或片状结构,间质有少量厚壁血管,肿瘤细胞有多形性;嗜酸细胞腺瘤的组织学结构多样,常有细胞稀少的玻璃样变间质区,瘤细胞形态较单一,胞膜不清晰,胞质丰富,呈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无明显核仁,通常无核周空晕,少数可见核深染异型,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化:RCCCK7(15/15)、CD117(15/15)、COX-2 (13/15)、CD10(0/15)、Vimentin( 0/15);肾嗜酸细胞腺瘤CK7(1/7)(胞质阳性)、CD117(7/7)、COX-2(2/7)、CD10(0/7)、Vimentin(0/7).结论 根据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可对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100例中,男性31例,女性69例;年龄41岁~75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34年。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钡餐等检查,诊断依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1月1日实施)。其中胃溃疡21例(胃大弯溃疡4例,胃小弯溃疡3例,胃角部溃疡5例,胃窦部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球炎25例,慢性胃炎54例(浅表性胃炎45例,萎缩性胃炎9例)。2 辨证施治2.1 肝郁气滞型 多因忧思恼怒,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症见胃脘胀痛,胸胁不适,善太息,心烦易怒,口苦泛酸,食欲减退,苔黄腻,脉沉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套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情况。结果15例套细胞淋巴瘤均为中老年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临床Ⅱ-Ⅲ期患者多见;镜下15例套细胞淋巴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结构破坏,出现形态较为单一的淋巴样细胞增生,5例呈套区分布生长,7例呈模糊结节状生长,3例呈弥漫生长;15例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D20、Bcl-2、CD5和cyclinDl,12例表达CD79a,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45RO、CD3、CD23和CD10。结论套细胞淋巴瘤有特征性临床、病理学改变,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性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实性型AFH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EWSR1基因融合情况。结果 2例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55、65岁,临床除偶尔干咳外,无其他明显症状。患者均为CT检查时偶然发现,肿瘤分别位于右肺中叶及右肺下叶。眼观:肿瘤最大径为0. 8、1. 5 cm,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灰黄色或灰红色,质实。镜检: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实性片状排列,均有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及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vimentin、CD99、EMA、CD68,均不表达S-100蛋白、CKpan、CD34、CD31、SMA、CD35、CD21、CD30。2例均部分表达desmin。FISH检测EWSR1呈阳性。结论实性型AFH是AFH的亚型之一,属于交界性病变,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形态,结合免疫表型和EWSR1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目的] 分析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降低术中冰冻诊断的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肺CM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术中冰冻切片。[结果] 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54~74岁。肺外周型小结节,直径3~8mm。术中冰冻切片诊断腺癌2例、良性病变2例,均行肺楔形切除及淋巴结清扫。镜下肿瘤组织伴有丰富的黏液,主要呈乳头状、管状或两种结构混合存在,局灶可见微乳头结构及伏壁生长模式。乳头/管状结构表层被覆比例不等的纤毛细胞及黏液细胞,其下见基底细胞衬覆。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相及坏死。术中冰冻切片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双层结构及纤毛细胞等有别于腺癌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随访12~45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CMPT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提高对CMPT的认识是避免术中冰冻诊断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1岁。因左中腹肿块进行性增大伴隐痛9个月,于1998年10月16日入院。查体:颈部、锁骨上、腋下等处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左中上腹可触及一约16cm×15cm质硬肿块。肿块活动度差,有触痛,血常规正常。B超检查:脾脏肿瘤20cm×13.5cm×7.5cm,其内散在低回声区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4 4 V6、C erbB 2、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评价其各自在临床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CD4 4 V6、C erbB 2、ER、PR单克隆抗体对 12 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D4 4 V6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 ,而与组织学类型相关 ,单纯癌、硬癌和髓样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黏液腺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 ,而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 ;ER和PR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结论 CD4 4 V6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不够理想 ,C erbB 2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ER和PR测定的意义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MSCGP)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9年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例肺MSCGP患者,观察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等特征。结果(1)巨检结果显示,4例肺MSCGP患者的肺肿瘤分别位于左上肺、左下肺、右中肺及右下肺,其中右下肺者见结节2枚;2例患者行肺楔形切除,另2例行肺叶切除,肿瘤体积最大者为5.0cm×4.0cm×3.0cm,其中质地硬1例,界不清1例,伴黏液感2例;肿瘤最大者周围肺组织伴不同程度的实变。(2)镜检结果显示,肺MSCGP分为两种组织学结构,组织学结构一:3例患者肺肿瘤位于扩张的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腔内,局灶延伸至肺泡腔;组织学结构二:1例患者可见2枚位于肺外周部边界清楚的小结节,直径为0.7、0.8cm,位于支气管腔外。4例患者被覆上皮均未见异型、核分裂象及坏死。周围肺组织肺泡间隔稍增宽,可见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充满粉染渗出液。(3)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4例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鳞状上皮及基底细胞均表达p63、p40、细胞角蛋白5/6,所有肿瘤细胞均不表达波形蛋白、天冬氨酸肽酶A,Ki-67增殖指数<5%,组织学结构一中的3例患者鳞状上皮及腺上皮均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及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组织学结构二中的1例患者仅腺上皮表达CK7及TTF-1。结论肺MSCGP非常罕见,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周新成  王穗雄 《肿瘤》2000,20(1):53
患者女,61岁,因左中腹肿块进行性增大伴隐痛9个月,于1998年10月16日入院。查体:颈部、锁骨上、腋下等处未发现肿大淋巴结,肝脏未触及,左中上腹可触及一约16cm×15cm质硬肿块,肿块活动度差,有触痛。周围血象正常。B超检查:脾脏肿瘤20cm×13.5cm×7.5cm,其内散在低回声区及无回声区。临床诊断:左中上腹肿块性质待查。病理检查 脾脏切除标本20cm×15cm×10cm大小,于脾下极被膜下有一圆形肿块,直径11cm,切面实性,色粉白,质软细腻,似鱼肉状,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但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