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自2003~2006年收治的直肠癌施行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2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6例,术后造口粘膜出现缺血坏死l例,造瘘口感染l例,造口旁疝2例,其他病例恢复良好。经过3~36个月随访,6~9个月病人排便开始有规律,每天l~2次或隔天1次,每次基本上都能排净,随访病人中约60%病人有便意。结论 腹膜外隧道式乙状结肠造口具有并发症少、排便功能好、易于术后管理等优点,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52例.手术后6~24小时开始应用肠内营养液,连续5~7天.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48士5.6小时肛门排气,53±4.8小时排便,住院天数14.32±3.26天.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经济,特别适应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3.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峰  周泽强  陈斌  韩庆  吴绍豪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92-1893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对我科自1999年9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0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0例患者中9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腹部闭合性胰腺损伤发生率低,早期诊断困难,并发症多,如处理不当,将影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将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干预组术后第1天~第7天给予肠内免疫营养剂瑞能(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1天、第7天的营养状况、免疫指标、肠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干预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48.0±5.6)h、(53.0±4.8)h,均短于对照组的(51.0±6.7)h、(72.0±3.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第7天干预组营养、免疫指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结直肠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剂能改善其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38例分为肠内营养和对照,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TPN)。结果:观察两组术后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差异;观察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差异。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可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肠梗阻4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梗阻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肠梗阻496例资料。结果:496例中,机械性肠梗阻423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46例(占58.2%),130例行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72例(占17%),63例行手术治疗;腹外疝梗阻105例(占21.2%),10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近年来,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肿瘤性肠梗阻有明显增加,应予以重视。粘连性肠梗阻首选非手术治疗,肿瘤性肠梗阻可选择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不同比值对结直肠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40例病人随机分瑞能组(ω-6∶ω-3=2.5∶1)和能全力组(ω-6∶ω-3=5∶1),每组20例.病人均于术后第2~7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同时测定营养指标、炎症和免疫指标,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 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出现体重、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下降,炎性因子升高.经治疗后,血清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均升高,瑞能组病人明显高于能全力组(P<0.05).炎症指标下降,瑞能组明显低于能全力组(P<0.05).瑞能组病人的肠功能恢复时间略早于能全力组,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亦均少于能全力组(P<0.05). 结论:瑞能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减轻结直肠癌病人术后的炎症反应,提高蛋白质合成速度、改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 对1999年9月~ 2006年3月救治的413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均符合多发伤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3.5±8.2.急诊手术322例次,其中64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1.8±5.6)天.临床治愈289例(70%),致残67例(16.2%),死亡57例(13.8%).结论 诊断性胸腹腔穿刺和床旁B超检查快速、简洁、敏感.病情允许的伤者可考虑头、胸、腹同时CT扫描.手术顺序应按其致命性严重程度决定,尽可能在一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处理不同部位的损伤.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术后均进入ICU,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72例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诊治资料。结果 72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右半结肠23例,左半结肠29例,直肠16例,回盲部4例。其中63例手术治疗,一期切除吻合46例,Hartmann术7例,单纯造口10例。有9例因肿瘤全身广泛转移等因素自动放弃手术治疗。结论 重视对结直肠癌致肠梗阻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肠内免疫营养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组),每组20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1~7d分别给予瑞能(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能全力,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7d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炎症反应指标、不良反应及肠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术后7d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血清免疫指标(CD4、CD4/CD8、IgG、IgA)明显下降,炎症反应指标(CRP、IL-6)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试验组血清免疫指标(CD4、CD4/CD8、IgG、IgA)比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炎症反应指标(IL-6、CRP)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