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层流手术室曾有 2例胸科手术病人全麻后因围术期低温致苏醒延迟 ,现报告如下。  例 1:男 ,42岁 ,68kg ,因左上肺肿瘤行左肺叶切除术 ,ASAⅡ级 ,以阿托品 0 5mg ,地塞米松 10mg ,咪唑安定 10mg ,万可松 8mg ,芬太尼 0 3m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 ,用美国Marquette监测BP、ECG ,SP0 2EtCO2 ,芬太尼、万可松、异丙酚静脉滴注维持麻醉。手术历时 3h ,术中层流手术间温度 18℃ ,关胸前以新洁尔灭和生理盐水 10 0 0ml冲洗后关胸并停麻醉药 ,术中输液 10 0 0ml,尿量 3 0 0ml ,生命体征平稳 ,术毕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10例择期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麻醉、监测和单肺通气管理的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平稳,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顺利,左右肺分隔满意。麻醉期间血流动力指标稳定。手术时间100~240min〔平均(162±46)min〕,单肺通气时间60~200min〔平均(102±42)min〕,超过2h有3例,超过3h者1例。单肺通气期间绝大多数患者SpO2维持在98%~100%。术毕均顺利苏醒拔管,无苏醒延迟、复张性肺水肿及其他麻醉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肺大泡手术的麻醉管理应着重强调麻醉平稳、防治张力性气胸、正确定位双腔气管导管、加强单肺通气的呼吸管理和防治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3.
42例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与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麻醉期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与抢救方案.方法 对麻醉期间42例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可能原因和复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氧(19.1%),失血性休克、低血压(16.7%),高血压心肌缺血(11.9%),迷走神经反射(9.5%),低血钾(7.1%);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2例早期死亡,30例心脏复苏,24例脑复苏未留任何后遗症,抢救成功率为57.1%;在抢救过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8例,呼吸衰竭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4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 麻醉期间缺氧和大出血是心跳、呼吸骤停的重要原因,正确的复苏方法加上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区青少年伤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药物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综述了地震灾区青少年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流行病学、症状心理学分析和心理、药物干预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杜智勇  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重庆医药》2009,38(16):2106-2107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相关边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是具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麻醉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外科学的进步,使外科手术治疗的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而麻醉学科的发展最终要依赖麻醉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医学院校成立了专门的麻醉系,使麻醉医师的培养更加专业化。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DNA点突变及其在细胞氧应激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悦维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03,32(8):998-999
196 3年Nass等首先发现线粒体是唯一含有独立DNA的细胞器。 1 988年Wallace第 1次发现线粒体DNA(mtDNA)具有突变现象 ,自此mtDNA与疾病的关系得到广泛关注 ;现已知与人类疾病有关的mtDNA突变已达 5 0种以上[1 ] 。因此 ,研究mtDNA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基础及临床心脏疾病研究的新热点之一。本文简要综述了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以及线粒体DNA点突变及其在细胞氧应激效应之间的关系。1 mtDNA的结构特点及突变类型人类mtDNA为双链环状分子 ;与细胞核DNA不同 ,它由1 3个编码蛋白质的亚单位 ,4个生化复合体 ,2 4…  相似文献   
7.
黄河  杨天德  陶军  吴悦维  李洪  李永旺 《重庆医学》2004,33(11):1634-163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麻醉管理和麻醉治疗.方法对26例并发ARDS的手术病人的麻醉进行回顾,分析其术中血气、PaO2/FiO2的变化.结果本组所有ARDS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术中死亡.其中3例在机械通气期间出现过呼酸,2例出现肺气压伤.结论运用整体的观念治疗ARDS,正确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法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治疗是术中治疗ARDS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1(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早期肝脏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核转位的变化.方法 以SRC-1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以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以小鼠15%~20%TBSAⅢ度烧伤为实验模型,观察两组在严重烧伤前及烧伤后1、6、12h肝脏总蛋白NF-κB表达及伤后核转位的变化,同时提取致伤前、致伤后1、6h血清标本,观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后肝脏总蛋白NF-κB出水平有所增加,而野生型小鼠有所下降.从核转位的情况来看,SRC-1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NF-κB的入核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型小鼠,6h差别最大.两组致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均升高,但SRC-1基因敲除小鼠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SRC-1蛋白对严重烧伤具应激性保护作用,缺失SRC-1蛋白使NF-κB功能增强更显著,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更大量产生,使整体伤情征象更重. -1β、IL-6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后肝脏总蛋白NF-κB出水平有所增加,而野生型 鼠有所下降.从核转位的情况来看,SRC-1基因敲除小鼠致伤后NF-κB的入核能力明显强于野生型小鼠,6h差别最大.两组致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均升高,但SRC-1基因敲除小鼠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SRC-1蛋白对严重烧伤具应激性保护作用,缺失SRC-1蛋白使NF-κB功能增强更显著,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更大量产生,使整体伤情征象更重. -1β、IL-6的变化.结果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RC-1基因敲除小鼠严重烧伤后肝脏总蛋白NF-κB  相似文献   
9.
李洪  吴悦维  黄河  陶军  陈杰  包晓航  方平  杨天德 《重庆医学》2008,37(17):1922-1924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应用于幼儿癫痫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顽固性癫痫手术患儿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n=15)和对照组(B组,n=15),A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维持,靶控血药浓度分别为2.5ng/mL和2.5μg/mL.B组吸入1%~2%异氟烷和输注异丙酚2mg·kg-1·h-1维持.监测术中生命体征,记录可检测到皮层脑电图(ECoG)的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至能呼之睁眼的时间,现察术后恶心、呕吐和烦躁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术中循环功能相对稳定,B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切皮后2min显著升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清醒时MAP和HR均较切皮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B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B组低.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的静脉麻醉是幼儿癫痫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案,能做到术中麻醉平稳,快速的ECoG栓测,术后清醒完全迅速.若患儿清醒后需要保留气管导管,应考虑给予适当的镇静和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例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患者的麻醉.选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静脉麻醉方案,在控制性降压下实施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并进行多指标监测和临床观察.结果 麻醉经过较平稳,围手术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结论 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是主动脉瘤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中成功麻醉管理的关键.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是此种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