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城鸡血藤异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丰城鸡血藤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3′-O-methylorobol(1),染料木素(genistein,2),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3),阿弗洛莫生(afromosin,4)。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乌拉尔甘草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青  苗文娟  向诚  果德安  叶敏 《中草药》2014,45(1):31-36
目的 研究产自内蒙古杭锦旗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根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MCI、ODS、Sephadex LH-20、RP-HPLC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乌拉尔甘草根95%、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甲基山柰酚(1)、染料木素(2)、柚皮素(3)、甘草异黄酮甲(4)、甘草利酮(5)、异芒柄花素(6)、半甘草异黄酮B(7)、3′-异戊烯基染料木素(8)、黄羽扇豆魏特酮(9)、甘草黄酮醇(10)、黄宝石羽扇豆素(11)、甘草异黄酮乙(12)、异甘草黄酮醇(13)、甘草宁H(14)、粗毛甘草素 A(15)、甘草西定(16)、粗毛甘草素D(17)、香豌豆酚(18)、7-甲基羽扇豆异黄酮(19)。结论 化合物1681819为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12141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李祥  张敉  向诚  秦谊  何静  李宝才  李鹏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450-1456
该文用硅胶,ODS,MCI柱色谱和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对青阳参的氯仿萃取中含有的C21甾体类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并结合波谱数据对该类成分进行了结构确认。从青阳参氯仿萃取物分离到11个C21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青阳参苷乙(1),告达亭-3-O-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2),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3),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4),青阳参苷O(5),加加明-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苷(6),sinomarinoside B(7),mucronatosides C(8),wallicoside J(9),stephanoside H(10),青阳参苷元-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加拿大麻吡喃糖基-(1→4)-β-D-毛地黄毒吡喃糖苷(11)。除化合物 1,45外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C21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社区医院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党建引领下、PDCA循环应用于社区医院优化医患关系中的效果。方法 以金山区朱泾镇、金山卫镇和石化街道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收集2020年1月—2022年2月医疗服务类投诉或咨询建议资料,运用《医患关系量表PDRQ》开展医患关系调查,分析基层医院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如何在党建引领下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开展终末调查并比较干预前后医患关系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者医患关系评分为(65.43±7.337)分,较干预前(62.50±8.050)分明显提升,干预前后患者医患关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5.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青  苗文娟  向诚  果德安  叶敏 《中草药》2012,43(10):1886-1890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MCI、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RP-HPLC等技术对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二甲基甘草黄酮醇(1)、甘草宁Ⅰ(2)、甘草香豆酮(3)、8-甲雷杜辛(4)、2'-hydroxyisolupalbigenin(5)、异驴食草酚(6)、去氢粗毛甘草素D(7)、glycyrin (8)、甘草酚(9)、刺甘草查耳酮(10)、甘草查耳酮B (11)、isoangustoneA(12)、甘草宁G(13)、5,7,4’-三羟基-6,8-二异戊烯基异黄酮(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孔靓  李宝才  向诚 《中草药》2015,46(22):3289-3296
中药有效成分组是指中药复方中所含有的所有与该复方临床应用目的密切相关的药理活性成分,是中药复方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一个子系统。其基本性质保持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和具有系统整体性的特点,又有化学成分明确的特征。然而因中药的复杂性,目前对其研究成功的案例仍然较少。通过对近年来有效成分组优秀研究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了"基于化学成分中药药性辨析的拆方-组方研究""基于色谱指纹图谱敲入敲出思想的有效成分组筛选"和"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有效成分组筛选"3种有效成分组的构建策略,以及对中药有效成分组的"多成分组合""化学成分明确"和"系统整体性"3个方面性质的表征方法,为今后的中药有效成分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青  苗文娟  向诚  果德安  叶敏 《医学教育探索》2012,43(10):1886-1890
目的 研究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聚酰胺、MCI、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RP-HPLC等技术对乌拉尔甘草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7-二甲基甘草黄酮醇(1)、甘草宁I(2)、甘草香豆酮(3)、8-甲雷杜辛(4)、2′-hydroxyisolupalbigenin(5)、异驴食草酚(6)、去氢粗毛甘草素D(7)、glycyrin(8)、甘草酚(9)、刺甘草查耳酮(10)、甘草查耳酮B(11)、isoangustone A(12)、甘草宁G(13)、5, 7, 4′-三羟基-6, 8-二异戊烯基异黄酮(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系统比较灯盏细辛注射液(DZXI)和灯盏花素注射液(DZSI)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Meta分析和间接比较法(ITC),以复方丹参注射液(FDI)为中介,查找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DZXI或DZSI对比FDI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RCTs文献进行间接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9篇,包括4 180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DZXI和DZSI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均优于FDI;通过间接比较,DZSI总有效率高于DZXI,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OR=0.634,95%CI=(0.432,0.928),P0.000 01];而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D=-1.19,95%CI=(-3.57,1.19),P=0.953];安全性方面,所纳入的研究中DZXI不良反应率为1.14%,主要不良反应为头胀、发热、畏寒等;DZSI无明显不良反应。目前有限的证据表明灯盏花素注射液总有效率和安全性高于灯盏细辛注射液;但由于所纳入的RCT质量不高,全面评估二者的临床作用特点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酸枣仁总黄酮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的代谢与排泄.方法:将SD大鼠灌胃酸枣仁总黄酮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收集尿液和粪便.经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尿液和粪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n)法检测尿液和粪便中的原型药和代谢产物.结果:在尿液和粪便中均检测到总黄酮中的主要化合物酸枣仁黄酮碳苷和6'-阿魏酰酸枣仁黄酮碳苷,并发现一个主要代谢产物酸枣仁黄酮次级碳苷(M_1).结论:酸枣仁总黄酮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主要以原型药酸枣仁黄酮碳苷和6'阿魏酰酸枣仁黄酮碳苷的形式排出,少量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如酸枣仁黄酮次级碳苷排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据库对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分类和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诚  乔雪  叶敏  果德安 《药学学报》2012,(8):1023-1030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甘草的化学成分,本文在对甘草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草化合物数据库,并利用该库对化学成分重新分类,对各类化合物的分布和药用甘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至今甘草属植物共报道化合物422个,按结构可以分为黄酮类、香豆素类、三萜皂苷和苷元类、二苯乙烯类等4大类,以及少量其他类型化合物。目前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共170个,光果甘草中共134个,胀果甘草中共52个,云南甘草中共31个。本文首次增加了"二苯乙烯类"的分类类别,并将"二苄甲烷型"归为查尔酮。同时建立的数据库方便了今后对甘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