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泊酚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的持续镇静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共收集62例ARDS患者,机械通气后使用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镇静效果达Ramsay氏分级Ⅲ-Ⅳ级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唤醒时间;动态监测给药前、后和停药时呼吸、循环参数的变化.结果:丙泊酚镇静治疗后5 min内即能达到满意镇静效果,用药后呼吸频率、气道峰值压力、动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血压、心率稳定,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丙泊酚能快速达到ARDS机械通气患者所需的镇静要求,并维持满意的镇静深度,有效保证机械通气从而改善ARDS患者的呼吸功能,对循环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以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76例ARDS患者发病时(0 h)和病程中(24 h、48 h、72 h)血清IL-6的变化,同时采用APACHEⅡ评分(0 h、24 h、48 h、72 h...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患者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幅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27例脓毒症休克患者资料,将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或血小板计数升高者作为对照组,血小板下降比例>30%者作为研究组,通过比较两组病例乳酸值、全身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感染部位、血小板下降比例,对影响28 d累积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28 d累积生存率(9.8%)明显低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提示确诊脓毒症休克24 h内SOFA评分和确诊前后48 h内血小板下降比例>30%这两项指标与患者死亡结局有相关性(P<0.01);ROC曲线提示在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30%比血小板计数<100×109/L对死亡结局预测的特异性更好。结论: 脓毒症休克早期血小板下降比例超过30%预示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和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T)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ICU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成PDT组(45例)及OT组(41例).对手术操作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操作相关的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操作时间PDT组(12±4.9)min与OT组(24±6.1)min比较,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PDT组2/45例,COT组12/41例(P<0.05),操作相关的病死率两组均为零.结论 PDT较OT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并发症发生率低、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重症,我院ICU自2003年1月以来将有创一无创序贯性通气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ARDS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预后价值。方法选择MODS患者34例,常规治疗后行CRRT。根据随访患者28 d结局分为存活组19例、死亡组15例。分别在CRRT治疗前,治疗后6、12、18、24、48、72 h检测两组IL-1β、IL-1Rα、IL-6、TNF-α、IL-10、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同时各时点进行动态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存活组CRRT治疗后不同时间血清IL-1β、IL-6、TNF-α、sTNFR1、IL-10水平显著下降(P〈0.05或〈0.01),血清sTNFR1/TNF-α明显升高(P〈0.01);死亡组IL-1Rα在12 h明显升高(P〈0.01),TNF-α在6 h明显下降(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TNF-α水平在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存活组中APACHEⅡ评分在48、72 h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或〈0.01)。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能明显降低APACHEⅡ评分,在48、72 h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③血清IL-6、TNF-α、IL-10水平以及sTNFR1/TNF-α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893、0.747、0.864、0.752,P〈0.05或〈0.01)。结论 MODS患者应用CRRT后血清IL-1β、IL-6、TNF-α、sTNFR1、IL-10水平降低,血清sTNFR1/TNF-α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可预测MOD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杨宏锋  金兆辰  吉木森 《山东医药》2011,51(48):116-116
患者男,77岁,因“畏寒、乏力伴咳嗽、咳痰、胸闷9d,加重3d”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脏疾病病史。查体:口唇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呼吸急促,3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RT-CGMS)对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血糖控制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伴应激性血糖升高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颅脑外伤患者1 17例,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分为RT-CGMS组59例和普通血糖仪指尖血糖监测组(GM组)58例,两组均佩戴RT-CGMS 72 h(GM组盲法),比较两组血糖变异、低血糖发生率、ICU入住时间以及30 d死亡率差异.结果:RT-CGMS组血糖变异、低血糖发生率、ICU入住时间及死亡率明显低于GM组(P均<0.05).结论:RT-CGMS较指尖血糖监测指导胰岛素治疗更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不良事件,通过优化血糖控制,减少ICU人住时间,降低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将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早期留置病原学标本、积极行抗感染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压(CVP)及平均动脉压(MAP),在此基础上PiCCO组经中心静脉导管行PiCCO监测,目标是维持ScvO2〉70%。记录PiCCO组0、6、12、24、48、72h监测参数变化;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用量,常规液体(平衡液、聚明胶肽及血浆)输入量,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急性肾脏损伤发生例数。结果PiCCO组常规液体输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急性肾损伤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两组机械通气及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PiCCO监测,可指导临床进行精确液体复苏等治疗,从而减少急性肾损伤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即会出现胰腺坏死出血,同时由于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管活性介质使血管舒缩张力下降,加上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大量液体外渗,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