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49岁.1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最高达40.1.),伴有全身皮肤红色小斑疹,在我院门诊给予"头孢拉定、甲硝锉"治疗,效果不佳.3天前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及短暂意识丧失,持续约2 min(其间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 颅脑CT:示右枕叶近小脑幕处见3.3 cm×2.5 cm大小高密度影,CT值约为60 HU,病变以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增强扫描呈渐进强化,强化明显;CTA示右枕叶肿瘤包绕右侧大脑后动脉分支血管,部分血管受压推移(图1A~D).  相似文献   
2.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是位于小脑、脑桥和颞骨岩部之间的不规则间隙,是颅内病变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但CPA区病变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与病变本身关系不大,而与病变所累及的神经等颅内结构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又由于该区周围毗邻结构较多且复杂,病变来源多样。因而给该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挑战。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该区域病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为提高对CPA病变的影像诊断,现就该区域的病变及其CT和MRI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史玉振  王中秋   《放射学实践》2012,27(5):560-563
据统计,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癌症的淋巴道转移要早于血道转移.与血管相比,淋巴管管腔相对较大且不规则,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完整,有的地方甚至缺如,其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缺乏完整基底膜,淋巴管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得它比血管更易受癌细胞的侵袭和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 3.0T磁共振成像(3.0 tesl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可应用于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文中用3.0T MRI对听神经瘤进行诊断,探讨听神经瘤的MRI表现,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提高手术前对听神经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MR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使用西门子Magnetom Trio 3.0T磁共振仪,采用扫描方法为MR平扫梯度回波序列(FL2D)的T1加权成像、自旋回波序列(TSE)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后的T1加权成像。对神经瘤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坏死、囊变、信号强度及其增强程度等MRI各种表现分别观察和记录,重点观察实性肿块和囊性肿块的病理学特点,将MR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2例听神经瘤中,MRI示实性肿块15例,占68.2%,瘤体在T1WI及T2WI呈等信号,病理表现主要以梭形的Antoni A型细胞为主。囊实性肿块6例,占27.3%,呈T1WI等低、T2WI等高的混杂信号,病理表现为伴黏液变性的Antoni B型细胞为主,并混有Antoni A型细胞。出血性肿块1例,占4.5%,呈T1WI等高、T2WI等低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块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22例患侧的听神经均增粗、强化。结论 MRI能客观显示听神经瘤的病理学特点,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病例1:患者男,53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并放射至背部3年余,加重2天"就诊。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腹部CT: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右侧肝管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延迟轻度强化。腹部MRI: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呈稍长T1等长T2。磁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少见病变的MRI表现,提高MRI对该区域少见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少见病变的MRI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 26例病变中,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4例,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外皮瘤、动脉瘤各3例,转移瘤4例,内淋巴囊瘤2例,皮样囊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各1例。右侧桥小脑角区16例,左侧10例;位于桥小脑角池9例,起自脑内或脑室累计桥小脑角11例,起自脑外颅底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原发于桥小脑角或由第四脑室侵入,多表现为菜花状,中度或明显强化;皮样囊肿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无强化;动脉瘤瘤体呈流空信号或周边环形流空信号,与邻近血管一致的强化;PNET以实性为主,DWI呈高信号,中度到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血管外皮细胞瘤呈分叶状并与硬膜窄基底相连,瘤内常见坏死和流空血管,增强后明显强化;内淋巴囊瘤和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肿块伴颅底骨质破坏,前者信号混杂,后者信号较均匀;转移瘤多有原发恶性肿瘤史,单发或多发,可位于脑内,也可位于脑外,MRI表现缺乏特征性。和手术及病理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MRI检查。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皮质期、皮髓交界期、肾盂期的强化情况并做对比分析,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瘤体的动态扫描特点。结果:正常肾皮质、正常肾髓质、嫌色细胞癌在CT平扫时,其CT值(HU)分别为30.7±3.2、28.5±2.8、32.7±5.6;增强皮质期分别为132.3±17.7、58.4±9.4、68.6±12.4;皮髓交界期分别为166.6±26.8、80.6±5.8、87.8±25.0;肾盂期分别为132.3±20.7、69.6±4.8、79.4±18.4;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T1WI示肿瘤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X线、CT、肠镜表现,观察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形态、并发症等特点。男23例,女13例,年龄16~58岁,平均(34.9±11.2)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回盲部病变15例,末端回肠10例,空肠3例,结肠(升、横、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直肠2例。结果 16例小肠+结肠气钡双重造影中,多节段性病变10例,多发性、纵行裂隙状溃疡8例,卵石征12例。12例腹部窦道造影中,肠瘘7例,腹腔脓肿形成6例,窦道形成4例。26例全腹部平扫+增强扫描中,肠壁增厚(>4mm)24例,强化较明显22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5例,腹腔内脓肿8例,系膜区淋巴结肿大(直径>5mm)9例,系膜区血管束增多、增粗7例,不全性肠梗阻11例,腹腔积液7例。24例消化内镜检查中,纵行裂隙状溃疡13例,铺路石样卵石征16例,肠腔不规则狭窄18例。结论克罗恩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其特征性,可与其他肠道疾病相鉴别,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