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鄱阳湖沿湖11个县(市、区)为我国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这类疫区水位呈季节性变化,有螺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和流行因素复杂,人、畜同为传染源,血吸虫病疫情难以得到长期、稳定的控制,为江西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防)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IHA筛查法评估血吸虫病疫区人群感染率的可靠性。方法在江西省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选取一个村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每位对象收集2次新鲜粪便标本各制作6张Kato片(2粪12片)进行病原学检测,同时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定量检测,分析常规1粪3张Kato片的阳性检出率与漏检率、IHA的诊断效率及IHA与Kato-Katz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张Kato片漏检率达19.7%~66.1%,1粪较2粪漏检率为23.0%。IH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89.4%,与Kato-Katz法的总符合率为86.7%。IHA的阴性预测值为96.8%,但阳性预测值较低(36.8%),阳性漏检率高达30.4%;IHA筛查法对试点区人群感染率估算的漏检率达35.8%。结论IHA筛查法对疫区人群实际感染率估算有较大的偏差,IHA作为筛查工具仍需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IHA阳性阈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自行标记的5-131I尿嘧啶(5-131IU)作为示踪剂,通过SPECT观察食管半透膜渗疗器在体内外的渗透规律。15例食管癌患者体内示踪观察表明,渗疗器囊内放射性计数按指数规律递减,曲线方程是Y=A·(0.739)x,其半渗透时间为1.8h;经半透膜渗出的药物除少量被肿瘤组织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体循环再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体外观察表明,囊内加压对渗透速度无影响。观察渗疗器囊内渗透规律对指导临床合理渗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989-2014年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2002年和2014年3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的江西省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调查时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江西省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1989年的77.67%下降至2014年的6.30%,下降了91.89%,其中蛔虫感染率从71.11%下降到0.87%,下降率为98.78%;鞭虫感染率由29.67%下降至0.95%,下降率为96.80%;钩虫感染率由17.63%下降到4.66%,下降率为73.57%。3次调查土源性线虫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除2002年和2014年浙闽生态区外,其它生态区土源性线虫女性均高于男性。3次调查各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随年龄组增大呈下降趋缓现象,1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97.03%,7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80.62%。2014年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占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的65.4%。结论江西省各生态区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优势虫种排序已由1989年蛔虫、钩虫和鞭虫转换为2014年钩虫、鞭虫和蛔虫。农村女性和高年龄组人群是目前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钩虫是防治的重点虫种。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于 1 996年起 ,先后在鄱阳湖区的余干和进贤两县试行了重疫区居民“询诊化疗”和中疫区居民“询诊后间凝筛治”的技术方案 ,旨在减少卫生资源浪费的同时 ,获得较“全民化疗”和“间凝筛治”相仿的防治效果。在取得上述化疗策略改进经验后 ,于1 999年组织了省内推广。1 重疫区居民询诊化疗江顺德等 [1] 选择余干县居民感染率 1 5%~ 2 0 %的 6个疫区为试区 ,观察对象 30 2 1人。1 .1 方法  3个实验村对末次化疗后 (包括无治疗史 )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或出现腹痛、腹泻、血便任一现症者列为询诊阳性 ,进行吡喹酮 (40 mg/kg顿服 )化疗 …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有一定的致残率。其发病高峰年龄为20-30岁,16岁以前发病的病例称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JAS的临床表现与AS相比有不同的特点,临床易致误诊与漏诊。本院近年来收治JAS2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