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为常见的内科疾病,常可伴发多种神经精神症状,易造成临床的误诊。现将甲亢引起的神经精神障碍简要概括如下,并附1例报告。 (一)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1.甲状腺毒性肌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其中最常见者为眼肌麻痹。其特点为眼外肌进行性一侧或双侧无力,表现多种眼部症状和体征,如斜视、眼睑下垂、聚合不能、睑裂变宽、瞬目减少、畏光等,多与眼球突出同时存在。其机制是甲亢时,促甲状腺激素使眼眶内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估5-HT转运体基因多态性(5-HTT gene-linkedpolymorphic region,5-HTTLPR)和偏头痛的关系。方法广泛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发现相关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每个研究提取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使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R),使用Q检验检测研究之间的异质性,Egger’s(埃格)测试和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对以家庭为基础的关联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总共12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没有发现5-HTTLPR多态性与偏头痛具有相关性。结论证据未表明5-HTTLPR多态性与偏头痛患病风险有关,该结论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刘若伟 《华西医学》2009,(9):2232-2233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加以运动疗法,对每例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入院时临床神经缺损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时两组上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配合康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5.
<正>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后,由于生理性代偿又可使血压增高,过高的血压又可增加脑出血量,加重病情。为评价血压在脑出血后的临床意义,本文对照分析了68例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24小时内的临床资料,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脂含量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45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年龄、性别、民族与帕金森病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50例及脑梗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帕金森病组及脑梗死组、正常老年人组的血脂含量,比较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帕金森病组患者血脂(TC、TG、HDL-C、LDL-C、apoA、apoB)显著低于脑梗死组(CI组)及正常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PD组低血脂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脂不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低血脂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TTH)的就诊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收集就诊于普通神经内科门诊的偏头痛和TTH患者,分别分析不同就诊状态的偏头痛和TTH的人口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偏头痛患者389例,TTH患者390例,68.6%(267/389例)的偏头痛患者和64.9%(253/390例)的TTH患者既往曾因头痛就诊过(P>0.05)。与未就诊过的人群比较,曾因头痛就诊过医疗机构的偏头痛患者年龄偏大,程度较重,病程较长,头痛频率频繁(P<0.05);曾就诊过的TTH患者的频率较频繁,病程也较长(P<0.05)。不同就诊状态的偏头痛和TTH患者的教育程度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年长、中重度头痛、频繁头痛、长病程、低教育水平是影响偏头痛患者就诊的主要因素,频繁头痛、长头痛病程及低教育水平是影响紧张型头痛就诊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若伟 《华西医学》2009,24(1):164-16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50例脑梗死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0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d,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14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6%和88%,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目的:评估加兰他敏联合丙戊酸镁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i RNA-132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16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予加兰他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缓释片。两组疗程均为16周。治疗前后采用简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Blessed-Roth行为量表(BBS)、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等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精神、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ER、BDNF、mi RNA-132水平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较前显著升高(P<0. 05),ADAS-cog、BBS、MMSE和ADL量表评分则较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各项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CER、BDNF、mi RNA-132水平均较前升高(P<0. 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加兰他敏联合丙戊酸镁治疗通过提高AD患者CER、BDNF、mi RNA-132水平,从而提升患者的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激越症状,以阻止病情发展、延缓病情恶化、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