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联合检测在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颅脑手术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53例)和未感染组(65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及WBC水平,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对患者颅内感染预测价值进行评价,并评价PCT、CRP及WB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术后,感染组患者的PCT、CRP及WBC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表明,PCT、CRP、WBC联合检测预测效能高于任一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PCT、CRP及WBC联合检测预测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1.1临床资料我科1997年8月~2003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5~48岁,成人表现为内分泌症状.视觉障碍和颅高压症状:儿童表现为身材矮小或体格发育不良。其中尿崩症4例,视觉障碍11例,视野缺损6例.同象偏盲2例,头痛6例。X-线平片示14例蝶鞍扩大,鞍背骨质吸收,鞍底破坏,后床突脱钙或消失。CT或MRI示8例鞍内有团块或斑片状钙化:囊性肿块19例.混杂密度6例.均匀高密度1例。单纯鞍内型1例.鞍内-鞍上型12例.鞍上-脑室外型10例.脑室旁型2例.脑室内型1例.  相似文献   
3.
何春明  刘祥璐 《实用新医学》2007,8(12):1095-1096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切除13例第四脑室室管膜瘤。结果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脑干损伤。另1例2年后复发死亡。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均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手术成功率高。熟悉第四脑室的显微解剖,注意保护脑于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吸收合成线在帽状键膜缝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 041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568例)和对照组(473例)。试验组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4号丝线间断缝合帽状腱膜。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的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线节排斥反应、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帽状腱膜缝合中采用POLYSORBTM(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自2001年1月~2007年8月对我院5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肿瘤位于颈段26例,胸段12例,腰段8例,骶段4例。髓外硬脊膜下32例,硬膜外13例,髓内5例。术前有运动障碍的41例中,术后有不同程度改善者37例,占90.2%,无变化者3例,占7.3%,加重者1例,占2.4%。45例感觉障碍者中,术后改善40例,占88.9%;无变化4例,占8.89%;加重1例,占2.2%。25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20例改善,占80.0%;5例无变化,占20%。术前有自发性疼痛者19例,术后改善者17例,占89.5%;无变化者2例,占10.5%。结论:椎答内肿瘤以良性居多,手术效果好,MRI检查及撤微外科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25岁,未婚,务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10h在外院就诊。经急查头CT示:左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左侧侧脑室扩大。即行左侧脑室钻孔引流术。10d后复查头CT、MRI示:脑室内仅少量积血。拔除引流管后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术后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方法:记录96例鞍区肿瘤术后每小时尿量及24h出入量,并每日1~3次进行血电解质检测。结果:79例发生不同程度或类型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其中多尿或尿崩伴低钠血症62例;10例在多尿过程中,先出现高钠血症继之转为低钠血症,2例伴低钾血症;7例单纯高钠血症,大部分病例能及时纠正。有10例顽固性低钠血症经静脉和消化道补钠后纠正。结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鞍区肿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几率与肿瘤性质有关,与切除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积极治疗均能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基于薄层CT的脑血管密度定量测量能否作为急性大动脉闭塞的客观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在我院接受急诊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CT影像和临床资料,并按照年龄和性别一对一匹配一组无大血管闭塞患者作为对照组,由2名医生在多平面重建(MPR)模式下对血管进行评估并测量其CT值,测量区域包括脑动脉高密度征(HAS)段和对侧血管相应位置,对照组测量两侧大脑中动脉对称位置。结果:病例组HAS段血管的CT值明显高于对侧相应位置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HAS段密度范围33~69HU(平均55HU),对侧相应位置血管密度值范围29~51HU(平均40HU);对照组平均CT值约43HU。HAS段与对侧CT值差值以7.55HU为界值诊断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91.5%;以HAS段与对侧CT值的比值1.12为界值诊断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为89.4%。结论:基于薄层CT对脑血管CT值的定量评估(差值和比值)或可作为诊断大血管闭塞的客观指标;以HAS段CT值与对侧血管密度差值7.55HU或比值为1.12为界值均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治疗继发性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2例继发性癫痫患者,术中通过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后,再根据皮层脑电图进行扩大切除或热灼,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全部患者切除病变前均可记录到癫痫波,完全切除患者的癫痫及病变灶后,其中没有再次发现癫痫波的患者为16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为4例,经多次皮层热灼治疗后仍然偶尔产生棘波,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2例,进行切除海马后经多次热灼后也发现有少量的棘波出现。术后疗效评价,I级17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总有效者21例,有效率达95.4%。结论应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引起癫痫的病变并同期切除和(或)热灼癫痫灶是一种治疗继发性癫痫极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手术中出现脑膨出的89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形成原因及易发征象,比较各种防治措施的疗效.结果:术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形成、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脑组织缺氧和低血氧,脑疝时间长、严重脑挫裂伤等是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彻底清除颅内血肿、缓慢降低颅内压、术中过度通气、使用脱水剂、适当控制血压等是防治术中脑膨出的有效措施.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防治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