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依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的三分位间距将12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低BPV组、中BPV组和高BPV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和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血浆hs-CRP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结果:高BPV组hs-CRP水平和IMT较低BPV组增加[hs-CRP:(3.78±3.63)mg/L∶(2.24±1.92)mg/L;IMT:(1.01±0.16)mm∶(0.91±0.17)mm;均P<0.05]。24h血压不达标亚组IMT较达标亚组明显增加[(1.00±0.19)mm∶(0.93±0.16)mm,P<0.05],而hs-CRP和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T增厚者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大于IMT正常组[(11.13±4.19)mmHg(1mmHg=0.133kPa)∶(9.69±3.24)mmHg,P<0.05]。IMT与24h平均收缩压(mSBP)、白天mSBP、夜间mSBP、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及LDL呈正相关(r分别为0.218、0.211、0.210、0.176、0.191、0.26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与24hmSBP及LDL有关。结论:高血压患者BPV与颈动脉IMT及hs-CRP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变换体位扫描在检查结肠息肉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5年12月共39例具有同期常规结肠镜检和多排螺旋CT结肠镜成像术检查患者,每例患者在CC检查前不超过2周时间内都进行了HD750 CTC检查,以CC检查为标准共发现189枚结肠息肉,其中28例135枚息肉在CC检查过程中进行了电凝切除及病理。全部病例CTC检查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两个体位进行检查。结果单独仰卧位CTC检查发现了203枚结肠息肉性病变,而单独俯卧位发现了199枚。联合仰卧位和俯卧位图像评估共发现185枚结肠息肉性病变,与CC检查结果基本相符,所遗漏的4枚结肠息肉均为直径小于5mm病变。结论多排螺旋CT结肠成像变换体位扫描(仰卧位和俯卧位双体位扫描)在筛查结肠息肉性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与金标准CC检查结果大致相符,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以为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预后随访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伴血脂异常时纤溶系统活性的改变情况以及不同血脂成分对PAI-1的影响程度.方法 高血压伴血脂达标组40例,高血压伴血脂异常组42例,分别测定两组基线指标,两组的t-PA活性及PAI-1活性.结果 ①两组在基线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上具有可比性;②两组的t-PA活性均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PAI-1活性均升高,血脂异常组升高更明显,两组有显著性差异;③以PAI-1与血脂成分TC、TG、LDL-C、HDL-C、APOA、APOB、LP-a做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与LDL-C对PAI-1活性有显著性影响(R2分别为0.714和0.381).结论 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时纤溶系统损害更明显,TG与LDL-C为PAI-1活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结合血清细胞周期素A2(CCNA2)、甲胎蛋白(AFP)在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04例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肝癌患者,其中肝硬化结节69例,肝细胞肝癌35例,均接受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血清CCNA2和AFP水平。分析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肝硬化结节组和肝细胞肝癌组血清CCNA2和AFP水平;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鉴别肝硬化结节与肝细胞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 104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肝硬化结节组69例、肝细胞肝癌组35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MSCT鉴别诊断肝细胞肝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为77.14%、75.36%(Kappa=0.493);肝细胞肝癌组血清CCNA2和AFP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结节组(P<0.05);ROC结果显示,MSCT和血清CCNA2和AFP预测肝细胞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0.836和0.775,MSCT结合血清CCNA2和AFP预测肝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食管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食管造影及CT(计算机体层成像)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食管间质瘤的临床资料、食管造影及CT所见并将其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照,探究食管间质瘤食管造影及CT的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学基础。结果 12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3个,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13个病灶中,4例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4个为低度侵袭危险性肿瘤,1个为中度侵袭危险性肿瘤,4个为高度侵袭危险性肿瘤。食管极低度侵袭危险性及低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造影表现为食管弧形外压性改变或较光滑充盈缺损,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均匀轻度强化。而中度及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食管造影可见食管管壁僵硬,黏膜有破坏,CT扫描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结论不同侵袭危险性的食管间质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差异,食管造影及CT对食管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分级有一定价值,但最终确诊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胰腺切除手术复杂,术中意外出血风险较大。术前精准评估胰腺周围血管起源、走行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风险。目前,尚缺乏对国人胰周血管解剖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国人胰背动脉(DPA)及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解剖学特点,并探索最佳CT图像后处理方式。 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6月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处理,得到动脉期胰腺直接供血动脉的图像,由两名有经验并熟悉胰腺血管解剖的放射科医师观察DPA及IPDA,内容包括DPA及IPDA支数、发出部位、与上级血管根部的距离,并比较不同的CT后处理技术对相应血管的检出率。 结果:期间共有762例患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结合入组与排除标准,21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8例,女性113例;年龄16~92岁;BMI 17.5~35.2 kg/m2。全组患者,DPA及IPDA检出率分别为95.3%及96.2%。58.7%的DPA来源于腹腔干(CA),其中,发自脾动脉者占49.1%(58/118),发出部位距离根部平均距离为4.6(2~10)mm;发自肝动脉者占39.8%(47/118),发出部位距离根部平均距离为6.4(2~10)mm;发自CA分叉部者及本身者分别占6.8%(8/118)及4.2%(5/118)。41.3%的DPA来自肠系膜上动脉(SMA),发出部位通常在SMA的9~12点位(94.0%,78/83),距离SMA根部平均距离为26(18~45)mm。各有171例(84.2%)、29例(14.3%)及3例(1.5%)分别存在1支、2支或3支IPDA。根据IPDA与第一空肠动脉(FJA)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共干发出、分别发出2种类型。IPDA与FJA共干发出者约占60.1%(122/203),发出部位通常位于SMA的4~7点位(75.4%,92/122),距离SMA根部的平均距离为42(18~54)mm。约39.9%的IPDA自接发自SMA,发出部位通常位于SMA的6~9点位,距离SMA根部平均距离为40(18~52)mm。共有10.4%(22/211)可见IPDA与DPA共干。1 mm重建、MIP及VR技术对DPA的显示率分别为93.8%(198/211)、95.3%(201/211)、94.3%(199/211),明显优于3 mm(81.5%,172/211)或5 mm(68.7%,145/211)重建(均P<0.01);对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4.8%(200/211)、96.2%(203/211)、94.8%(200/211),明显优于3 mm(78.2%,165/211)或5 mm(67.3%,142/211)重建(均P<0.01)。 结论:DPA与IPDA起源、走行复杂,术前1 mm CT重建可明确其解剖学特征,有助于术中对相关血管的解剖,减少意外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HD750)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中长期随访的价值.方法 2004年7月至2011年2月对连续108例下肢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3年以上患者进行了多排螺旋CT(HD750)血管造影检查,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VE)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多种后处理图像相结合共显示移植血管147条,可以准确评估人工移植血管的位置及形态、吻合口处病变情况、移植血管腔内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开放和并发症等.其中53例患者(64条移植血管)与同期DSA检查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部病例MDCTA检查结果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 多排螺旋CT(HD750)血管造影术对人工移植血管的评价是安全、可靠和准确的,可作为目前在下肢动脉病变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中长期随访的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利用Bayes判别分析初步建立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各种CT征象的联合诊断模型。方法:共搜集胸段食管癌208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即训练样本(166例,80%)及检验组即验证样本(42例,20%),实验组用以建立诊断方程,检验组用以验证方程。结果:经计算获得的方程为:Y0=-7.499X1+7.957X2+167.761X3-0.087X4+0.459X5-5.528X6-0.711X7-66.080,Y1=-6.697X1+8.231X2+181.686X3-0.106X4+2.219X5-3.331X6-0.124X7-83.183,其中Y0为非转移组,Y1为转移组,X1为淋巴结最大短径,X2为淋巴结最大长径,X3为横纵比,X4为最大截面积,X5为是否边缘模糊,X6为是否中央低密度,X7为是否成簇分布。利用自身检验法所得诊断模型的符合率为87.7%,误判率为12.3%,交叉检验法与自身检验法所得结果相近。当利用验证样本数据代入方程,所得模型诊断符合率为84.7%,误判率为15.3%。结论:通过Bayes判别分析法所建立的不同CT征象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联合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诊断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刘戬  原耀光 《新医学》2000,31(2):89-90
1引言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当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 100x109/L时,称高白细胞计数(HL)或高白细胞白血病(HLL)。HL可影响血流动力学或当患者接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时药物破坏大量白细胞而给机体带来多种危害。本文观察白细胞分离术(LP)联合化疗治疗13例HLL疗效,并与单纯子化疗治疗的41例HLL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探讨其疗效及优越性。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 治疗组为1995年至1997年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确诊为CML并…  相似文献   
10.
刘戬 《癌症进展》2011,9(2):140-144
正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食管癌治疗方式选择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术前对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是正确评估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有效评价预后、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及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