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较常见,该文报道1例在烧伤20余日后呕吐暗红色长条索状物质的患者,行急诊胃镜检查可见食管全段至胃幽门部黏膜充血明显,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于食道中下段见大片黏膜脱落,考虑诊断为应激性溃疡出血、食管管型。长条索状物质送检后病理证实为混合性血栓,未见明确胃食管黏膜。该例烧伤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后呕吐暗红色长条索状物质,临床表现极为罕见。该文针对误诊和出现特殊临床表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供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学习,加强对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预防的重视,减少误诊,提高早期发现、诊治该病在特殊异常情况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量并评价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QOL)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F-36量表,对22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2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QOL测量与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SF-36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QOL的主要因素是性别、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P=0.004、0.013、0.011).结论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全面下降,Child-Pugh分级、性别与血小板计数为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256例药物性肝病血清酶谱学变化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998~2007年本院药物性肝损伤病例25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伤药物中中药占首位(23.8%),其次为免疫抑制剂(11.7%);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治疗后88%治愈好转,病死率为6.6%。结论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5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1次/d,为3周。结果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83.7%和对照组为80.8%,(P〉0.05),而在血清总胆红素复常率上治疗组76%优于对照组63%(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7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为SBP组和非SBP组,从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腹水总蛋白、是否合并肝癌、ALT、AST、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等方面,分别采用单变量(t检验或x^2检验)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BP的发生率为24.4%(42/172);单变量分析显示SBP组与非SBP组之间在MELD评分、合并肝癌百分比、血清ALT和AST、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6个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显示只有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3个因素入选回归模型(P〈0.01)。结论较高的MELD评分、较低的血清白蛋白及腹水总蛋白浓度3者可能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晚期多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升高及血清白蛋白(ALB)降低。笔者收集我院2005.2008年收治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以观察血清胆碱脂酶(ChE)、总胆固醇(TC)和总胆汁酸(TBA)水平与肝功能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25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合并GERD患者及非GERD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症状、积分、内镜分级、食管测压、24 h食管p H值监测结果,分析T2DM合并GERD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例T2DM患者中53例(42. 40%)合并GERD。两组患者在饮酒史、BMI、服用NSAIDs类药物、职业、病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胰岛素水平(SIL)、胰高血糖素(Glucagon)、烧心、反酸、嗳气典型症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食管动力障碍程度、食管炎的发生率均较高。NSAIDs药物、FPG、Hb A1c、胰岛素与GERD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 0. 05)。结论 T2DM合并GERD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控制血糖、慎用损伤胃食管黏膜药物对预防T2DM合并GER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情绪干预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情绪干预。比较情绪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负性心理控制情况和生存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情绪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负性心理控制率和生存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实施情绪干预,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和提高其负性心理控制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并评价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QOL)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22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22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QOL测量与评价,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SF-36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QOL的主要因素是性别、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P=0.004、0.013、0.011)。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全面下降,Child-Pugh分级、性别与血小板计数为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0岁。因“反复腹胀、恶心、呕吐1个月余”人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进食后明显,并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无发热,腹痛、腹泻。曾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溃疡。予抑酸及保护胃黏膜治疗,疗效欠佳,间歇性呕吐日甚,致不能进食,体重下降约10kg。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人院体检:消瘦体型,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局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舟状腹,未扪及包块,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振水音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