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李开智  荣鹏  刘庆仪 《山东医药》2007,47(22):54-55
采用微淋巴管特异标记D2-40对60例胃癌的中心癌组织、癌边缘区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与CD34标记血管作对比.结果 胃癌中心未见明显微淋巴管,边缘区微淋巴管明显增多;胃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较正常胃组织显著性增高(P<0.01).胃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胃腺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996年1 月~2006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522 例,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对照组。新辅助化疗组给予FEC 或TEC 方案化疗4~6 个周期后进行影像学再评估,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保乳手术,不满足保乳条件者实施全乳房切除术;对照组均实施全乳房切除术。分析新辅助化疗的有效率及其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手术方式以及保乳手术后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及美容效果等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89.19%(231/259),经影像学再评估82.20%(217/264)的患者达到保乳条件,实际实施保乳手术85例,保乳治疗者乳房外观满意率92.94% 。经67.4 个月(36~166 个月)的随访,其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6%(6/85)、10.59%(9/85)、85.88%(73/85)、78.82%(67/85),与新辅助化疗后满足保乳条件行全乳房切除术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后实施保乳治疗是可行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是选择恰当术式的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胃癌淋巴管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D2 4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70例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41.32±15.62)个、总面积(33 139.08±19 352.37)μm2、平均面积(802.12±728.09)μm2、平均周径(132.35±65.76)μm;正常区淋巴管密度(30.06±11.86)个、总面积(45 424.65±33 824.64 )μm2、平均面积(1 511.28±1 301.21)μm2、平均周径(196.19±103.7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09、0.000、0.000)。 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43.67±16.42)个、总面积(35 866.71±19 678.53)μm2、总周径(5 851.28±1 897.13)μm、平均面积(1 050.31±765.47)μm2、平均周径(161.90±77.13)μm,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癌旁区的密度(33.38±9.02)个、总面积(23 933.34±15 405.2)μm2、总周径(4 173.56±2 028.18)μm、平均面积(723.76±534.75)μm2、平均周径(123.01±60.8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9、0.029、0.003、0.000、0.000);以胃癌癌旁区淋巴管侵犯预测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且吻合度强(κ=0.822>0.7,P=0.000)。结论 胃癌淋巴管新生存在于癌旁区,新生淋巴管管腔小;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破坏癌旁区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而形成淋巴结转移;癌旁区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胰肾联合移植(SPKT)大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杂种猪作SPKT的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整块切取,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切除受体胰腺,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 切除受体双肾,供体门静脉远端与左肾静脉吻合, 门静脉近端及带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段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及肾以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侧壁与受体上段空肠行侧侧吻合, 输尿管置管外引流,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结果:10头动物移植后,2头受体因术后内环境紊乱死亡,8头受体顺利完成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存活期胰肾功能基本正常.术后3~5 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8头受体死亡.结论:建立猪SPKT模型是可行的,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肿瘤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抑制素(Endostar,恩度)在临床上用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其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报道尚少.我们通过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Endostar对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胃癌淋巴管的密度和面积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D2-40淋巴管内皮标记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0例人胃癌中心区、癌旁区、正常区内的淋巴管,分析淋巴管的形态学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高于正常区,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及总面积小于正常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及平均面积、平均周径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人胃癌淋巴管新生存在于胃癌癌旁区,新生淋巴管管腔小,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淋巴回流;人胃癌癌旁区淋巴管密度、平均面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及决定手术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胃癌淋巴转移机制。方法取人胃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组织块,常规固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光镜下定位,检出淋巴管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胃癌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胃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t=3.270,P=0.002),管腔较小(t=-5.315,P=0.000),开放连接增多(χ2=12.895,P=0.000),淋巴管破坏增多(χ2=15.674,P=0.000);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比无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淋巴管多(t=2.523,P=0.021),被破坏的淋巴管多(χ2=5.281,P=0.022),开放连接/非开放连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结论人胃癌周边区存在淋巴管新生;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胃癌周边区被破坏的淋巴管进行转移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1、3和4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及作为免疫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粘膜组织中MAGE-1、3和4的mRNA表达,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验证。结果65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中,53.8%(35/65)的患者至少表达一种MAGE基因。MAGE-1、3、4mRNA表达率分别是18.5%(12/65)、33.9%(22/65)和20%(13/65),表达任意两种或以上的MAGE基因的标本为27.7%(18/65),而相应正常粘膜组织均未检测到上述基因的表达。DNA测序结果表明RT-PCR产物确为目的基因片段。MAGE基因表达与患者的年龄(除外MAGE-1,P=0.011)、性别、CEA、肿瘤大小和位置、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及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MAGE-3可作为肿瘤疫苗的备选基因和免疫学检测的分子标志物,具有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特异性靶位的潜在价值,而MAGE-1,4因表达率低限制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