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构建人第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的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原核表达质粒,使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并进行纯化。方法将全长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构建重组子pGEX-4T-1-PTEN,转化BL-21感受态细胞。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PTEN融合蛋白的可诱导性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并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亲和层析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TEN,并将PTEN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通过SDS-PAGE电泳、Western印迹分析,证实了蛋白表达的特异性。并对蛋白进行了纯化,获得了GST-PTEN融合蛋白的纯品。结论成功表达、纯化了GST-PTEN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TEN蛋白的功能及其与其它功能性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例P1+P^K+P-(P1^K)表型个体的血型、抗体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血型和不规则抗体,采用PCR扩增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基因(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和β-1,3-N-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基因(β-1,3-N-acetylgalactosaminyltransferase,B3GALNT1)编码区,并测序分析DNA序列。结果血清学试验鉴定受检者为P1^K表型,血清中含有可与P阳性红细胞凝集并溶血的抗-P,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其B3GALNT1基因编码区存在c.202C>T(CGA>TGA)纯合突变。结论受检者为罕见的P1^K表型,血清中存在抗-P,B3GALNT1基因c.202C>T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其P1^K表型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术与肺转移灶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转移局部治疗方式分为肺转移灶切除术组(33例)和RFA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肺转移灶切除术组和RFA组患者的3年PFS率分别为42.4%和31.9%,3年OS率分别为75.8%和72.3%。2组患者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灶最大直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和肺外转移史是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此外,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肺外转移史也是CRC根治性切除术后肺转移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  相似文献   
4.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 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5.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 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 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定向分化及体内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向肝细胞的定向分化和体内移植后对小鼠受损肝脏的修复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体系中用肝细胞提取液(HE)模拟体内肝脏微环境,诱导BMSCs向肝细胞定向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和吲哚靛青绿(ICG)染色检测其分化程度.将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移植入小鼠体内,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BMSCs在肝脏的分布,血清酶学检测肝脏受损小鼠移植后7,14,28d谷草转氨酶(AST,nkat/L)、谷丙转氨酶(ALT,nkat/L)和碱性磷酸酶(AKP,nkat/L)的含量变化.结果:在体外BMSCs可由HE诱导分化成肝细胞,但HE诱导组α1-抗胰蛋白酶(4d:52.5±3.9vs76.8±4.5,P<0.05;14d:60.3±6.1vs85.4±7.6,P<0.05;21d:80.5±8.0vs105.7±8.6,P<0.05)和白蛋白(4d:43.2±6.5vs71.6±7.6,P<0.05;14d:61.5±10.4vs93.6±13.9,P<0.05;21d:80.6±17.1vs128.3±22.2,P<0.05)表达量少于HGF诱导组;体内移植后BMSCs整合于肝实质内;肝脏受损小鼠移植BMSCs后,血清中ALT(7d:493.43±120.02vs696.81±140.03,P<0.01;14d:558.45±130.03vs780.16±151.7,P<0.01;28d:583.45±138.36vs880.18±170.53,P<0.01)、AST(7d:1521.97±186.7vs2342.14±208.38,P<0.01;14d:1590.32±200.04vs2692.21±238.38,P<0.01;28d:1625.33±208.38vs2872.24±281.72,P<0.01)和AKP(7d:1.24±0.22vs1.78±0.18,P<0.01;14d:1.21±0.21vs2±0.19,P<0.01;28d:1.32±0.19vs2.27±0.2,P<0.01)比损伤组小鼠相应值均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BMSCs在体外可由HE诱导分化成肝细胞,在体内移植后可促进小鼠受损肝脏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体外保存的质量,是血液服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供应临床的主要是常温[(22±2)℃]连续振荡液态保存的血小板,然而这种血小板保存时间<5 d,并且22℃常温振荡储存易使血小板受细菌污染,输入人体后可能会造成机体败血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桃乐吸入性分娩镇痛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拟阴道分娩的正常初产妇320例,单胎头位,无产科或内科合并症,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安桃乐吸入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各160例。从临床镇痛时间、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羊水性状、产妇呼吸、脉搏、血压及其他不适等情况加以分析。结果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顺产率经统计学分析(P〈0.001),具有极显著性差异,两组产时出血量、新生儿情况、羊水性状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桃乐吸入性分娩镇痛为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识别并确认中国人群中HLA-B位点的一个新等位基因.应用PCR-SBT对中华骨髓库供者样本进行HLA分型,对可能的HLA-B新等位基因利用组序列特异性引物(GSSP)及单链测序基因分型技术进行测序,并与已知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二者差异.结果发现,有1个样本的HLA-B位点与目前已知的HLA-B基因序列均不一致,与其同源性最高的B*40:06:01的差异表现在第2外显子272位碱基由C>T,导致第67位密码子由丝氨酸变为苯丙氨酸.结论:确认该基因为HLA-B位点的1个新等位基因,已经被WHO 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 40:162.  相似文献   
10.
根据5-(对-氟苯氧基)-6-甲氧基-8-(4-氨基-1-甲基-丁氨基)喹啉(Ⅰ1)(表1)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作用略优于伯喹而毒性较低的报道,合成了化合物Ⅰ1(代号M7844),同时还合成了衍生物5-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4-取代氨基-1-甲基丁氨基)喹啉(Ⅰ3~17)(表1)以及其同分异构体5-取代苯氧基6-甲氧基-8-(5-取代氨基戊氨基)喹啉(Ⅱ13~28)(表2)。药理研究证明化合物Ⅰ1~7、Ⅰ16及Ⅱ18等对鼠疟P.yoelii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化合物Ⅰ1(M7844)的毒性甚低,对小鼠的毒性比磷酸伯喹低20余倍,对家兔的溶血反应也明显低干伯喹。但在相同剂量下,对猴疟P.cynomolgi的作用不及伯喹。对鼠疟红前期的作用比伯喹低4~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