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百色市新报告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新发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百色市2011—2015年6月新报告的1 826例HIV/AIDS病例为研究对象,收集首次经HIV抗体确证试验为HIV-1 抗体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 BED HIV-1 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计算新发感染比例,分类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年度趋势变化用χ2趋势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新报告的1 826例病例中,平均年龄(43.07±14.91)岁,以男性、农民及民工、已婚、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HIV新发感染比例为16.27%(297/1 826),2011—2015年各年度新发感染比例分别为20.65%、16.85%、12.88%、16.34%和12.85%,呈下降趋势(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和样本来源中的咨询检测、献血人员检测和专题性调查与HIV新发感染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百色市2011—2015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新发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应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更早发现HIV感染者,有利于患者早诊断和治疗,遏制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夫妻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该人群HIV感染和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百色市2005~2009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资料,对其中已婚感染HIV的夫或妻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35对夫妻(470例)双方都感染HIV的90对,阳性率38.30%(90/235)。其中,男方阳性率75.74%(178/235),女方阳性率62.98%(148/235)。感染HIV的高危行为史,男方主要有婚外无保护的多性伴行为,比例为87.64%(156/178),女方主要是男方携带IHV不知情。夫妻性生活未采取保护措施被感染的比例为47.97%(71/148)。发现HIV感染主要原因,男方出现机会性感染住院治疗筛查HIV阳性转介确认,比例为69.10%(123/178),女方配偶阳性通知检查发现感染比例为31.08%(46/148)。职业分布主要是农民工和经商比例54.29%(177/326)和18.10%(59/326)。结论婚外多性伴是夫妻感染和传播HIV的主要方式,农民工和经商职业人口流动大,须加强该人群的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减少感染来源和家庭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桂西壮族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1 495例2005~2013年首次在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68∶1.00,平均年龄(41.63±12.90)岁,以壮族、已婚/同居、农村居住患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和6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93.22%、90.78%、88.64%、87.87%和87.15%,死亡主要集中于治疗的前6个月,其中0~3个月100人年病死率为11.63,4~6个月为7.50,9个月后稳定在5.00以下。患者治疗前后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88.44±100.03)和(394.87±227.32)个/mm3,经抗病毒治疗后CD4+计数水平提高(Z =-28.082,P =0.000)。基线CD4+计数水平<50个/mm3(A组)、50~199个/mm3(B组)和200~350个/mm3(C组),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A、B组患者相对于C组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3.245(95%CI:1.940,5.428)和1.733(95%CI:1.088,2.76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4+ 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WHO临床分期、血红蛋白含量、血肌酐水平、谷草转氨酶水平、随访领药状态(是他人代领还是本人领取)、是否调整治疗方案等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改善AIDS患者的预后,及早发现AIDS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3-2015年桂西百色市吸毒人群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2015年百色市哨点监测中的3622例吸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将经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的血清样本进行BED HIV-1捕获酶联免疫法检测(BED-CEIA),判断新发感染,采用McDougal法的中点公式计算HIV新发感染率,分类资料比较用〖XC小五号.EPS;P〗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共计监测吸毒人员3622人,平均年龄(3274±892)岁,以男性、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HIV-1感染率为1176%(426/3622),其中2013-2015年度的感染率分别为1375%(162/1178)、1185%(136/1148)和988%(128/1296),呈下降趋势(〖XC小五号.EPS;P〗趋势=8940,P=0003);HIV-1新发感染率为060%(95%CI:034-087),其中2013-2015年度的新发感染率分别为006%(95%CI:001-012)、059%(95%CI:012-105)和108%(95%CI:038-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共针吸毒(OR=7616,95%CI:2942-19718)和HCV抗体阳性(OR=4965,95%CI:1535-16058)是HIV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利用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相结合分析吸毒人员HIV感染状况更能真实反映其流行趋势变化,而有针对性地减少吸毒人员注射及共针行为,可遏制HIV新发感染。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对单阳配偶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百色市2005~2014年797例艾滋病患者及其未感染HIV的配偶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状态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随访观察阴性配偶的HIV转归,按患者不同年随访时间和基线特征分别计算阴性配偶每100人年HIV阳转率,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治疗的风险比,运用Kaplan-Meier分析HIV阴性配偶仍保持阴性的概率。结果  在HIV血清结果不一致的797例阳性配偶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患者分别为487例和31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1.234±12.326)和(36.903±12.267)岁,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22.856±145.112)和(514.900±233.792)个/mm3,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9(IQR:15~46)和31个月(IQR:18~52),两组均以男性、18~44岁、高中以下化程度、已婚、农民及农民工、壮族和异性性途径感染为主。随访期间共33例阴性配偶发生HIV阳转,阳转率为1.414/100人年,其中治疗组HIV阳转12例,阳转率为0.881/100人年,非治疗组HIV阳转21例,阳转率为2.159/100人年,经抗病毒治疗后配偶间HIV传播的危险性降低68.2%[AHR=0.318,(95%CI:0.125,0.807)],但抗病毒治疗对配偶间HIV传播的保护性作用有统计学意义仅是随访的第2年[AHR=0.157,(95%CI:0.031,0.786)]。结论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抗病毒治疗对预防配偶间HIV传播作用显著,但这种保护作用的持久性在桂西少数民族山区乃至发展中国家仍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广治疗即预防的公共卫生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7-2013年百色市终止抗病毒治疗的201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2.65∶1,平均年龄(43.35±14.05)岁,以壮族、初中以下文化、农民及农民工、已婚/同居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异性性途径传播。艾滋病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77、0.64、0.52。患者终止抗病毒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100个/mm3组(A组)、100~200个/mm3组(B组)和>200个/mm3组(C组)的组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相对于C组患者的死亡危险度分别为4.587(95%CI:2.389~8.809)和2.501(95%CI:1.308~4.78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治疗终止时是否有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终止治疗前最近一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其中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死亡危险度为2.846(95%CI:1.257~6.4 43),患者终止治疗时出现治疗药物毒副作用的死亡危险度为2.765(95%CI:1.446~5.285)。结论 :终止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及依从性支持服务,及时处置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减少停药及治疗失访的发生,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动态队列研究,选择2006—2013年百色市接受抗病毒治疗、≥60岁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纳入分析,累计观察467.82人年,死亡37例,其中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5例,病死率为5.34/100人年。截至观察期末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5年,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为0.94、0.90、0.84、0.82、0.82。患者治疗前基线血红蛋白、血肌酐和谷草转氨酶,以及是否更换治疗方案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治疗基线时低血红蛋白、高谷草转氨酶、高血肌酐水平可缩短接受抗病毒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提示在抗病毒治疗前应及时纠正患者的贫血和肝、肾功能,并加强监测随访和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而未治疗的393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以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60∶1,平均年龄(45.8±16.6)岁,以已婚/同居、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Ⅰ期和异性性途径感染者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85±112)个/mm3,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为21.04/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95%CI(38.15,117.85)〕,12、24、36、48、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0%、65.04%、60.73%、55.50%、49.16%。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和≥55岁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17.60/100人年和32.29/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95%CI(33.91,122.09)〕和32个月〔95%CI(16.95,47.0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0,P=0.028);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A组)、101~200个/mm3(B组)和201~350个/mm3(C组)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92.62/100人年、30.64/100人年和5.98/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31,6.69)〕、24个月〔95%CI(4.53,43.49)〕和83个月,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0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WHO临床分期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别是年龄越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或患越严重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其生存时间越短。因此,及早发现艾滋病患者,加强随访监测,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对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