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64排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完整的3D-CTA、2D-DSA、3D-DSA及手术资料。比较3D-CTA、2D-DSA、3D-DS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及其对颅内动脉瘤形态及瘤颈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3D-DSA共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3D-CTA及2D-DSA均检出34枚颅内动脉瘤。3D-CTA检查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06%,特异度为88.89%。三种检查手段的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显示3D-CTA与3D-DS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高于2D-DSA。3D-DSA及3D-CTA均能良好显示检出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效果明显优于2D-DSA(P〈0.05)。结论利用3D-CTA可安全、有效地检查颅内动脉瘤,其检查效果优于2D-DS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及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且3D-CTA阴性的患者,可推荐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MR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肿瘤的临床和MR资料,包括肿瘤位置、信号、大小、强化表现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特点.结果 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22例,Ⅲ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2例.肿瘤位于额叶22例,颞叶4例,同时累及额叶和颞叶7例,视交叉1例.25例肿瘤位置表浅.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囊变坏死11例,出血和钙化各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囊变坏死6例,出血2例,钙化8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肿瘤直径平均35 mm,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肿瘤直径平均58 mm.1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呈显著不规则或环形强化, 6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轻度强化,6例无强化,4例呈环形不规则轻到中度强化.6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行MRS检查,5例胆碱化合物/磷酸肌酸(Cho/Cr)>4,1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行MRS检查,10例Cho/Cr在2.3~3.3之间,2例Cho/Cr<2.结论 位于额叶,靠近脑表面、累及皮层是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最主要的MR表现特点,显著不规则或环形强化、MRS检查Cho/Cr>4提示肿瘤为间变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苏氨酸/酪氨酸激酶(TTK)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TCGA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GBM组织TTK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人生存预后的关系。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我院生物样本库中60例脑胶质瘤组织的TTK表达水平。体外培养U251细胞,慢病毒转染构建TTK低表达细胞系,利用Alarma blue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将不同TTK表达水平的U251细胞接种裸鼠构建移植瘤模型,分析TTK表达水平与移植瘤模型生存期的关系。结果生信分析结果显示,GBM组织TT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P<0.05),TTK低表达GBM病人的总生存期更长(P<0.05)。我院60例胶质瘤中,高级别胶质瘤TTK高表达率(69.0%,29/42)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16.7%,3/18;P<0.05)。下调TTK表达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P<0.05)。TTK低表达裸鼠移植瘤模型的生存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 GBM组织TTK呈高水平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及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与GBM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使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治愈,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2002年1月~2008年3月,我科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功能导航与术中唤醒麻醉联合皮层刺激在手术切除额顶叶胶质瘤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57例额顶叶胶质瘤患者,分为导航组(91例)和唤醒组(66例):导航组术中采用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唤醒组术中采用唤醒麻醉联合脑皮层电刺激技术。分析患者运动功能保护效果、肿瘤切除率及手术时间。结果:导航组与唤醒组在运动功能保护上效果相当(P>0.05)。导航组肿瘤切除率优于唤醒组(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唤醒组短(P<0.05)。结论:BOLD-fMRI联合DTI-FT神经导航技术在切除额顶叶胶质瘤术中运动功能保护与作为金标准的唤醒麻醉效果相当,且能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时间,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在神经外科脑胶质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82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名住培学员。试验组采用MDT联合CBL教学法进行脑胶质瘤临床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两组住培学员的理论考试及病案分析成绩,结合调查问卷评分,评价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住培学员的脑胶质瘤理论考试及病案分析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住培学员在学习兴趣提升、文献检索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DT联合CBL教学法进行脑胶质瘤临床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提升住培学员的学习成绩及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的几何形态参数与其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以筛选出关键的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颅内动脉瘤病例,共52枚侧壁动脉瘤,其中36枚破裂动脉瘤,16枚未破裂动脉瘤。采用三维头颅CTA获得动脉瘤三维影像,测定动脉瘤大小及纵横比等二维形态参数及动脉瘤入射夹角等三维形态参数。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破裂动脉瘤组与未破裂动脉瘤组相比,入射夹角、动脉瘤长径和瘤高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破裂组动脉瘤的入射夹角明显大于未破裂组。同样,破裂组动脉瘤较未破裂组具有更长的瘤长径和瘤高。Pearson相关分析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最为相关。结论动脉瘤入射夹角与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重要评估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氧条件下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孔板Transwell装置共培养C6胶质瘤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氯化钴模拟细胞缺氧条件.实验分为缺氧细胞共培养组、常氧细胞共培养组、缺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培养24 h后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染法检测各组C6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连续计数6d各组C6细胞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 共培养24 h后,缺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常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凋亡率低于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缺氧细胞共培养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而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与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比较,常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G0/G1期比例较少,S期细胞比例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培养6d,各组C6细胞在前2d均进入细胞指数生长期,在2~4 d达到高峰后,形成细胞生长平台期,随后细胞计数下降,进入退化衰亡期.其中缺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在指数生长期内生长速率最快,生长平台期内细胞峰值数目最多,并较晚进入退化衰亡期. 结论 缺氧和血管内皮细胞可协同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减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加速其生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