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核承气汤是现代临床应用较多的一首方剂,其配伍特点是活血药与泻热药合用.瘀热互治,再加甘草护胃安中,全方入血脉,破瘀结,导热下行。本实验在传统的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现代的实验方法,抓住桃核承气汤中各主要药对进行拆方的实验研究.选择血液流变学以及凝血指标作为实验观察的客观指标。将全方拆分为活血组、泻热组、益胃组3组。并与全方组、模型组、对照组以及各组之间的作用加以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论证中医方剂配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伤寒论》谈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00年前疫病的流行,诞生了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1800年后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又重新认识了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强大优势,温病学研究又成为现代中医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意义不是在于哪一种证型、哪一张方剂,而是在于方法学的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专书<伤寒论>对疫病的认识与治疗有其独特的思辨方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方独特的用药和组方,至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而且更多地用于内伤杂病。本文从理气机,升降相因;调寒热,辛开苦降;治阳虚,辛甘合化;遇急疴,相须为用;祛阴结,去性取用等几方面探讨了《伤寒论》方用药组方特点,旨在对《伤寒论》方的配伍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考历代本草专著均无专列“和法”类药物,和法依赖药物的配伍以实现其作用,这是和法与其他七法明显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Engel模式疏肝方法对卵巢早衰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1例具有卵巢早衰趋势并符合肝郁证型的患者分为Engel组、辅助组、中药组3组,辅助组予以解郁三花汤、敲胆经、健康教育;中药组予逍遥散主方;Engel组结合上述两组方法,治疗过程观察潮热汗出、阴道干涩、皮肤蚁行感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生殖激素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辅助组、中药组进行比较,Engel组对肝郁证型有干预作用,能明显缓解临床症候和改善卵巢功能(P〈0.05)。[结论]Engel模式疏肝方法在对肝郁型卵巢功能减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干预卵巢早衰有很好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方运用之论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六经立论,统摄八法;药少而专,配伍精当;遵循原则,灵活运用三方面论述了<伤寒论>方的特点,并且阐述了<伤寒论>方原方运用、经方合用、加减变化等目前临床运用的模式,从而论证了<伤寒论>方久用不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称《伤寒论》为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强调《伤寒论》对中医外感病论治的贡献。随着《伤寒论》的广泛运用,在论治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和优势日渐突现,对《伤寒论》的评价提升到“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不仅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医传染病学的形成产生着巨大影响。《伤寒论》对传染病学发展的最大影响,主要是深刻地揭示了传染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妇人癥瘕是指女性下腹部的有形包块或无形痞满的疾病,是临床上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常会影响到妇人的经、带、胎、产等生理活动,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之一。本文从中医文献、临床研究的角度来叙述历代医家对妇人癥瘕的概念、症状、病因病机认识,以及现代临床治疗的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