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一方面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诊断信息,另一方面此项技术的广泛开展又促进了螺旋CT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现就我院开展动态增强扫描的经验,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侧重对颅脑及腹部的动态增强扫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MRI的应用对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分析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桥小脑角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方法选取42例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行MRI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对该组病变的MRI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2例桥小脑角区肿瘤中,听神经瘤22例,其中1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6例为囊实性病变,瘤体在T1WI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脑膜瘤7例,其中6例表现典型,瘤体在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肿瘤明显均匀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蛛网膜囊肿2例,表现为水样信号,病变不强化;表皮样囊肿5例也表现为水样信号,但在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他病变如髓母细胞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内淋巴囊乳头状肿瘤各1例,MRI表现各有特点。MRI的定位准确率95.2%,正确诊断率为88%。结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块性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但对该部位不典型病变存在误诊现象,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前,B超、CT和MRI已成为女性盆腔占位性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通常B超为首选,CT或MRI可作补充,以进一步确诊。现总结我院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期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女性盆腔占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CT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3.0T磁共振成像(3.0 tesl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可应用于对听神经瘤的诊断。文中用3.0T MRI对听神经瘤进行诊断,探讨听神经瘤的MRI表现,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提高手术前对听神经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MR检查和手术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使用西门子Magnetom Trio 3.0T磁共振仪,采用扫描方法为MR平扫梯度回波序列(FL2D)的T1加权成像、自旋回波序列(TSE)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后的T1加权成像。对神经瘤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坏死、囊变、信号强度及其增强程度等MRI各种表现分别观察和记录,重点观察实性肿块和囊性肿块的病理学特点,将MR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2例听神经瘤中,MRI示实性肿块15例,占68.2%,瘤体在T1WI及T2WI呈等信号,病理表现主要以梭形的Antoni A型细胞为主。囊实性肿块6例,占27.3%,呈T1WI等低、T2WI等高的混杂信号,病理表现为伴黏液变性的Antoni B型细胞为主,并混有Antoni A型细胞。出血性肿块1例,占4.5%,呈T1WI等高、T2WI等低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块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22例患侧的听神经均增粗、强化。结论 MRI能客观显示听神经瘤的病理学特点,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少见病变的MRI表现,提高MRI对该区域少见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少见病变的MRI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 26例病变中,脉络丛乳头状瘤5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4例,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外皮瘤、动脉瘤各3例,转移瘤4例,内淋巴囊瘤2例,皮样囊肿、骨孤立性浆细胞瘤各1例。右侧桥小脑角区16例,左侧10例;位于桥小脑角池9例,起自脑内或脑室累计桥小脑角11例,起自脑外颅底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可原发于桥小脑角或由第四脑室侵入,多表现为菜花状,中度或明显强化;皮样囊肿在扩散加权成像(DWI)上呈高信号,无强化;动脉瘤瘤体呈流空信号或周边环形流空信号,与邻近血管一致的强化;PNET以实性为主,DWI呈高信号,中度到明显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T2WI上均呈混杂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血管外皮细胞瘤呈分叶状并与硬膜窄基底相连,瘤内常见坏死和流空血管,增强后明显强化;内淋巴囊瘤和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肿块伴颅底骨质破坏,前者信号混杂,后者信号较均匀;转移瘤多有原发恶性肿瘤史,单发或多发,可位于脑内,也可位于脑外,MRI表现缺乏特征性。和手术及病理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X线、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X线、CT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8例资料,分析其影像学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结果:X线表现为肿块边缘光整、清晰,周围黏膜推移,未见中断、破坏;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分界清晰,正常组织、器官呈明显的推移征象.对肿块部位采用薄层扫描,必要时变换体位扫描显示更佳.结论:对于发生于胃的软组织肿块,利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评价,病变与周围的正常胃壁界限清晰,且正常胃壁柔软、光滑,首先考虑可能为GST.电镜和免疫组化是确诊GST的主要病理手段,其具有特定的免疫组化物质的表达,即CD34、CD11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表现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有完整MR平扫检查资料,13例有Gd-DTPA对比剂增强扫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手术结果回顾性分析该类疾患的MRI表现和特点,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24例游离髓核均位于L4~5、L5~S1及L1~2椎管硬膜外间隙前部,分别为12、11及1例,其中L4~5和L5~S1占95.83%。游离髓核在椎管内向上、下及水平游走分别为7、12和5例,其中髓核向上下游离占79.17%;游离髓核向椎管左后侧、右后侧及正后方游离分别为9、11及4例,其中向左右侧游离占83.33%;游离髓核的信号在T1WI上呈等信号23例,呈略高信号1例。在T2WI、T2TIRM像上11例低于相邻腰椎间盘髓核信号,13例为等信号;游离髓核呈圆形9例、椭圆形12例及条带形3例。增强的13例患者的游离髓核均表现为游离髓核边缘呈轻中度的环状强化12例,1例为明显强化;13例髓核中心均无强化。结论髓核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特征的MRI表现,MRI对该类疾患定位精确、诊断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并与典型的X线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对48例经X线、CT诊断为肺癌骨转移的病例进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分析.结果: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均符合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给诊断带来方便.结论:掌握了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并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高发人群进行胸部常规检查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癌肺外转移的病理机制,并与典型的X线表现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对100例经X线、CT诊断为肺癌肺外转移的病例进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分析。结果 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均符合肺癌肺外转移的病理机制,给诊断带来方便。结论 掌握了肺癌肺外转移的病理机制,并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对高发人群进行胸部常规检查,具有重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癌骨转移的机制与X线表现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 ,并与典型的 X线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对 4 8例经 X线、CT诊断为肺癌骨转移的病例进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分析。结果 :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均符合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 ,给诊断带来方便。结论 :掌握了肺癌骨转移的病理机制 ,并结合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对高发人群进行胸部常规检查等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