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7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板兰根冲剂致药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患者冯某,男,18岁,入院前4天因自觉咽喉疼痛,遂自服“板兰根冲剂(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生产)2包。因药后症状未缓解,也未再服用。入院前1日在腹部出现红色细小斑丘疹,微痒,未予重视。夜间皮疹逐渐增多,泛发全身,尤以面部、胸腹部为多,自觉瘙痒,伴见口苦咽痛,便干尿黄,纳差,眠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于1998年9月26日入院。查体:神差懒言,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T:37.7℃,R:17次/分。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鲜红色斑丘疹,针尖至米粒大小,密集成片,皮疹尤以面部、胸腹部为多,皮温高。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5.4×109/L,中性36%,淋巴64%…  相似文献   
2.
连圈状秕糠疹(pityriasis circinata,PC) 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轻度角化异常的皮肤病,现报道2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2006年7~8月,对3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起效时间及疗效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4岁.10年前右大腿出现-暗褐色斑块,表面粗糙,后逐渐增大,无破溃.1年前患者胸部、背部、右手背、右手指、左手指陆续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右手指斑块反复破溃,并形成明显疣状增生,触之出血,疼痛明显,于2008年4月人我院住院治疗.患者既往无长期服中药史,否认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史.  相似文献   
5.
报道一例由伞状毛霉和近平滑念珠菌所致皮肤和皮下感染。患者女,67岁,因左手腕“骨折”后外敷中草药夹板固定后形成增生性肉芽肿就诊。皮损分泌物直接涂片见革兰染色阳性出芽酵母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过碘酸雪夫及六胺银染色显示角质层及真皮内有粗大无分隔菌丝。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在35℃时分别有霉菌和酵母样菌生长。霉菌经小培养形态学鉴定及DNAITS1~4区测序证实为伞状毛霉。温度试验显示伞状毛霉在37℃以上生长迅速,40℃时生长较缓慢。扫描电镜见孢子囊顶生呈洋梨状,孢子囊梗圆锥形,孢囊梗生于匍匐菌丝顶部,在假根之间,不与假根相对着生。酵母样菌经柯玛嘉显色试验和D1/D2片段DNA测序证实为近平滑念珠菌。药敏试验显示伞状毛霉菌对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最敏感。细胞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伞状毛霉的蛋白酶活性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患者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200mg/次,每日2次,并予肉芽肿切除术联合治疗,治疗6周后患处肉芽组织完全消退,随访4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2岁.因右侧额颞部出现红斑结节5年于2008年3月10 13来我院就诊.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侧额颞部出现红色结节,活动度差,压之有触痛,表面无破溃渗出.结节周围逐渐出现不规则红斑,有轻度浸润感,扩展至前额正中.曾在当地医院用药(诊断及治疗不详),疗效不明显.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9岁.因右下颌局部反复溃烂3年,于2007年1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下颌区出现一红色结节,继而表面反复溃烂,质地较硬,无疼痛,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流出.曾在多个医院诊断为"炎性肉芽肿"、"深部真菌病"等,给予抗生素、抗真菌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自患病以来,无其他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体健.  相似文献   
8.
麻风图谱     
患者男,41岁。因全身起红斑1年多,于2008年4月23日就诊于我科。2007年3月无明显诱因面部突然出现红斑,逐渐波及躯干、四肢,无瘙痒及疼痛感,皮损持续不消退。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皮炎”等予以抗过敏治疗,无明显疗效,皮损面积扩大,数目增多。既往无其他传染病史,无麻风病家族史及接触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共有9个指头至银币大小的红斑及浸润性斑块,边界清楚,部分呈环状,边缘隆起,中央凹陷,环状皮损中央皮肤干燥,无汗,毳毛消失,躯干部分皮损触、压、冷、温、痛觉略有减退,个别皮损表面有少许鳞屑,无糜烂、渗出。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0.
万慧颖  周敏  刘杨英   《四川医学》2017,38(10):1198-1201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IL-17A、IL-17F和TGF-β1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它们治疗斑秃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例斑秃患者,其中轻型斑秃26例,重型斑秃14例,给予口服白芍总苷及复方甘草酸苷,每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服药前后抽取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IL-17F和TGF-β1的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斑秃患者血清IL-17A和IL-17F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斑秃患者血清IL-17A和IL-17F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秃患者血清TGF-β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可能通过调节血清IL-17A、IL-17F和TGF-β1的表达水平而对斑秃起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